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印度電影《心中的小星星 Taare Zameen Par》(2007):打開心窗,感受世界,活在當下。


2007年由印度天王級巨星Aamir Khan自導自演的作品。電影述主角男童Ishaan伊翔自小得了"讀寫障礙",令到他未能跟上社會步伐及教育制度。在家人極度擔心底下決定將伊翔送進寄宿學校生活。而本身伊翔是一個非常有創意及對繪畫有相當高的天份,但經歷家人離棄後自信心受極大打擊,自此就沒有再舉起畫具。直到一天,由Aamir Khan釋演美術代課老師的出現,大大解放了整班被紀律約束小孩的心,老師引導孩子們要開放自己,不要受任何事物束博。另外他留意到伊翔落寞的神情,老師像在鏡中看到自己的童年,所以決定要幫助這個小孩,電影中後段由代課老師如何幫助伊翔重拾信心出發,到最後伊翔在學校舉行的繪畫比賽得到了最大既的信心及信任,令到伊翔可以從信心中生活下去,繼續感受世界。


小孩子的世界,又有多少人能懂?放棄自己的小男孩,有沒有機會再度高飛?
讀寫障礙的孩子,總是被人們誤解,被簡單的歸因個人學習態度不用心。其實是所謂考試公平的原則,阻隔了孩子的機會,讓他們在一次次分數評比中,喪失了自信。事實上,只要願意小小改變評量方式如口試或電腦輸入,孩子就能讓你驚喜發現原來他懂這麼多!

這是一部描述學習障礙小孩生命歷程的動人故事,感謝導演帶給我們這片子,讓人們有機會更接近這樣孩子的處境,學習同理。另外片中多幕提到要活在當下,好好感受你身邊所以事和物。有機會大家請觀看這片!





電影預告



電影中相當有內容的一小段



貫穿整套電影的主題曲,不乏印度味但又不令人煩厭,這曲在電影中起了重要作用。



電影資料:http://www.imdb.com/title/tt0986264/
導演資料:http://en.wikipedia.org/wiki/Aamir_Khan (印度劉華)
男童資料:http://en.wikipedia.org/wiki/Darsheel_Safary (本人覺得他與朗拿甸奴極似)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荷甲球隊VVV-Venlo 簽1歲BB



YouTube videos have led to a number of footballers getting signed by clubs around the world, but this might be the first time it's worked for an 18-month-old. It's very much a publicity stunt, but the popular YouTube clip of young Baerke van der Meij kicking balls into his toy chest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relegation-threatened Dutch top flight club VVV-Venlo and prompted the club to sign him to a 10-year professional contract. Though, it is made clear that the contract is a "symbolic" one.

From the Telegraph:

    The toddler joined VVV's star midfielder Ken Leemans during a training session in De Koel Stadium on Tuesday before being offered the "symbolic" contract.

    "The toddler's favourite position has not yet been determined. However, we can speak of a right-footed player with a very good kicking technique, perseverance and, importantly: football genes via his grandfather," said a VVV Venlo press release.

Baerke's grandfather used to play for the club and his family still lives in the city of Venlo.

As silly as this whole thing is, VVV-Venlo really did a great job of selling it, even going so far as to have the little boy attend a press conference and sign a contract. Well, scribble on one, anyway. Here are some pictures from the event...

Between the fauxhawk, the runny nose, and the satisfied look on his face, I'd say little Baerke has a bright future ahead of him.

Of course, Arsenal have long been the subject of jokes about signing young players, so we'll have to wait and see how they react to seeing an 18-month-old signed by another club. Someone is probably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to have a fetus sign a contract right now.

All photos: VVV-Venlo's official website



Between the fauxhawk, the runny nose, and the satisfied look on his face, I'd say little Baerke has a bright future ahead of him.

Of course, Arsenal have long been the subject of jokes about signing young players, so we'll have to wait and see how they react to seeing an 18-month-old signed by another club. Someone is probably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to have a fetus sign a contract right now.

All photos: VVV-Venlo's official website

印度電影入屋代表作《Lagaan: Once Upon a Time in India》(2001)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紅魔副帥Jimmy Murphy 慕尼黑空難傳奇銀幕重現:《United》紅魔粉絲必看之作!


曼聯在慕尼黑空難後迅速重建,1968年稱霸歐洲,外界只歸功領隊畢士比,並把當年的紅魔軍團稱為「畢士比寶貝」。然而紅魔中人皆知,尚有一名無名英雄——副領隊占美梅菲。他如何力挽狂瀾的幕後事蹟,已拍成電視電影今晚在英國播出。

這齣名為《United》的95分鐘影片由英國廣播公司(BBC)攝製,於電視劇《Doctor Who》中飾演博士的David Tennant擔當占美梅菲的角色。畢士比寶貝之一的卜比查爾頓形容梅菲是「我所認識的最偉大足球老師」;隊友史泰利斯則謂「是梅菲讓球會在空難後仍繼續運作」,因為曼聯董事局曾考慮暫時關閉球會,全賴梅菲力勸,還在2周後代替重傷的畢士比,帶領由預備組球員和臨時借將拉雜成軍的紅魔出戰足總盃並獲勝。

撐起球會無名英雄

查爾頓說梅菲「不願發號施令」,結果梅菲先後拒絕了巴西國家隊、祖雲達斯等勁旅的重金禮聘,以致一直無人認識。梅菲的兒子歷克自嘲道﹕「別人介紹我時會說『這是占美梅菲的兒子』,回應卻通常是『占美什麼?』」他慶幸父親終獲正名。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摩連奴帶領皇家馬德里奪得首個本土錦標:西班牙國王杯2010/2011

西班牙冠軍-唐·胡安·卡洛一世國王陛下杯(西班牙語Campeonato de España - Copa de Su Majestad El Rey Don Juan Carlos I),通稱 西班牙國王盃(Copa del Rey)或西班牙盃,是西班牙一項每年舉辦的淘汰制足球賽事。賽事開辦起因於皇家馬德里前主席卡路斯柏度斯Carlos Padrós)提議舉辦一項足球賽事以慶祝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登基,而於1902年舉行首屆比賽。今年109是皇馬第18次奪得此錦標,亦是闊別了18年之後再嘗冠軍。恭喜!





摩連奴於比賽結束後被隊員集體慶祝的情況


今場將會是摩連奴令所有球迷,球員及高層帶到另一個信念層次,正如國王杯決賽後每位球員訪問都說摩連奴才是真正的艦長,所以球員相信在摩連奴帶領下,強如稱為地上最強的巴塞隆拿也可以擊敗,今後作戰心態會更強,令球員信心大幅度升高。
如今,摩連奴的降臨已為皇馬打破多年無冠的境況。他在皇馬的首個冠軍已到手,相信今後會陸續有來。有摩連奴的皇馬,會更很完美,我難以想像如果他離開了,皇馬會是怎樣。但是我知道,四年是短暫的,那一天總會來。不過無論如何,現在還是開始,皇馬在摩連奴領軍下,未來一定精彩絕倫、所向披靡及為他傳奇一生開展新一頁,期待!


以下連載一些賽後訪問:


摩連奴回擊和魯夫:感謝曾質疑我的人
皇馬時隔18年後再次捧起國王盃,摩連奴居功至偉,狂人難以抑制內心的興奮。

摩連奴說:「我們知道我們可以贏得比賽,結果證明我們做到了,所有球員都非常努力,他們表現很完美,儘管如果我們在上半場就能夠打破僵局的話,結果會更不一樣,但我們依舊贏得了冠軍,這是個值得慶祝的夜晚。」

摩連奴非常感謝手下的球員們,他說:「我們的球員無論從心理、身體還是意志品質上都堪稱完美,這樣的勝利是如此的偉大,尤其是戰勝像巴塞隆拿這樣的對手,今天我們的小夥子們是最好的。」

狂人不忘回擊那些總喜歡質疑、抨擊和諷刺自己的人,賽後,摩連奴直面回應了前不久克魯伊夫批評他喜歡冠軍,但比賽風格很醜陋的言論。他說:「面對巴塞隆拿這樣的對手,比賽就需要有些變化,畢竟他們這些年一直都很優秀。不過現在的我感到無比自豪,因為我已經在歐洲頂級聯賽中取得了4個杯賽冠軍。」

緊接著摩連奴補充說:「幾日前有人說我是一個只在乎冠軍的教練,我在此表示感謝,因為我就是這樣一個現實的人。我一直認為,頂級球隊之間的對決,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比如說今年的三場比賽,我們輸過、也曾打和過,而這次輪到我們贏了。」而摩連奴口中所指的這個人正是巴塞隆拿前名譽主席告魯夫。
(Goal.com)




拉莫斯:摩連奴方是『銀河戰艦』艦長
今晨的西班牙國王盃決賽中,皇家馬德里在梅斯塔利亞球場1-0擊敗巴塞隆拿,捧起了西班牙本季首座獎盃。賽後皇馬球員非常激動,右閘沙治奧拉莫斯並未忘記最重要的人——摩連奴。
這座國王盃冠軍,是皇馬自2008年以來的首座大賽獎盃。去季三冠王得主摩連奴執教皇馬的首個球季,就打破了球隊三年來的無冠尷尬,可謂「功德無量」。
拉莫斯深深感受到摩連奴為皇馬帶來的不同,賽後他接受採訪時表示:「摩連奴才是『銀河戰艦』艦長,我們會誓死追隨他,他為我們注入的元素現在開始發揮功效了。」
「我們感謝皇馬球迷的支持,在球季還沒結束的時候就獲得了一座獎盃,真令人高興。」
雖然奪取了西班牙國王盃冠軍,但皇馬聯賽奪標機會卻比較渺茫,他們現在落後巴塞隆拿達8分之多。
雙方下周二將再度交鋒,屆時皇馬將坐鎮班拿貝球場,與巴塞隆拿踢歐聯準決賽首回合比賽。(Goal.com)



皇馬賽後於馬德里市女神廣場巴士巡遊獎杯小插曲片段

Slavoj Zizek對阿凡達以至好箂塢的批評


[撮譯]齊澤克:土著的回歸

(譯按:齊澤克這篇於Academy Awards前發表的文章,相信能夠引起同志們的討論了。但當然,我認為他不過是反對某種靜態的理想,主張介入現實。)

占士金馬倫的《阿凡達》,訴說一個傷殘的前海軍的故事:他被派往一個遙遠的、住著藍色皮膚原住民的星球,他的任務是滲透該族群,以及游說他們讓其主顧開發該星球上的天然資源。經過一連串複雜的生物控制技術,主人公終於操控得到一個年輕的原住民軀殼,即其「avatar」。
這班原住民極具靈性,並與大自然和睦共處(他們能把一條由自己身體長出來的尾巴裝東西,插進馬兒或大樹裡,與牠們溝通)。可以想像,男主人公當然會與某位漂亮的原住民公主相愛,然後拯救該星球,協助他們把人類侵略者掃出家門。電影的結局,主人公甚至將其靈魂由他殘缺的軀殼,轉移到原住民的軀殼,破釜沈舟地成為原住民的一份子。
電影的3-D效果,加上其結合真實演員及數碼動畫處理等,應令《阿凡達》與《Who Framed Roger Rabbit》 (1988)及《The Matrix》 (1999)等相提並論。上述電影,主人公都被卡於日常的現實及一個想像的領域——即《rogerr rabbit》的卡通世界,及《the matrix》的數碼現實——還有《阿凡達》的星球裡被數碼處理過的日常現實。不能不察的是,《阿凡達》的敘事雖然表面上是在同一個「真實」的現實裡發生,但我們需處理的——在根本的符號經濟的層次上——究竟是兩層現實:一層是見怪不怪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世界,另一層是住滿原住民,在大自然過著近親相姦的生活的幻想世界。(千萬別將這層現實與真實地被剝削的人民的悲慘現實混淆)由此觀之,電影的結局就是主人公徹底地由現實移民到幻想世界,如在《the matrix》裡,neo決定重新沉浸回到母體裡。
然而,這不表示我們應該更「真誠」地接受現實世界,從而否定《阿凡達》。事關如果我們從現實中減除幻覺,現實將失去基本的一致性,結果會是瓦解。我們並不是要從「要麼接受現實,要麼選擇幻覺」裡二選一:如果希望改變或逃出社會現實,我們首先是要改變幻覺,因幻覺把我們妥妥貼貼地裝嵌在現實裡。正因為《阿凡達》的主人公並沒有達成這改變,所以他的主體位置,不過是拉康就薩德所言的「被其幻覺所騙」(le dupe de son fantasme)。
因此,不難想像,若《阿凡達》有續集的話,大概會是幾年(或…幾個月)的幸福過後,主人公開始感到某種奇異的不滿,甚至開始想念那個腐敗的人類世界。不滿的產生,不僅因為再完美的世界遲早也會令我們失望。完美的幻覺,正正就是因為其完美,才令我們失望:完美意味著我們——帶著這幻覺的主體——在其中根本沒有位置。
[……]
金馬倫的前作《titanic》,真是一套郵輪撞向冰山的災難片嗎?要留意的是災難的一刻:撞船發生的一刻,正是在兩人確認其感情關係並回到甲板之後。更要命的是,在甲板上,當女主人公告訴其愛郎,當船到紐約後,她便會選擇隨他遠走高飛,情願與她的真命天子過咸魚白菜的生活,也不要虛偽、腐朽的上流社會生活。
正正在這一刻,船便撞向冰山了,彷彿要防止其實竟無疑問將會發生的真正災難。真正的災難是甚麼:當然是到達紐約後兩小口的生活。我們當可大膽假設,日常生活同住之難,會將他們之間的愛摧毀。換言之,撞船的發生,不過是為了拯救他們之間的愛,維持某種幻覺(即如果撞船不發生,他們便會永遠快快樂樂在一起)不致破滅。在最後一刻,男主人公難道不是提供了更進一步的暗示嗎?當他凍得快要嗚呼時,女主人公竟然是抱著浮木安然無恙。女主人公知道她快要失去愛郎時,一邊說「我不會放棄你的!」說時遲那時快,她一手便把男主人公推開了。
為何如此?因為男主人公功成,便身退了。最表面的愛故事之下,《titanic》其實還有另一個故事要說:一個被寵壞的富家女的身份危機。她感到迷茫,不知如何是好;迪卡比奧因而不只是她的愛郎,他的真正身份是一個「消失的中界」(vanishing mediator),其功能是復原她對其身份的自覺,與及人生目標。他凍死於北大西洋前的說話,並不是與愛人臨別的話語,而是一個傳道人的訊息,忠告她要對自己誠實。
我們不應輕易被金馬倫膏淺的「荷理活馬克思主義」(即他粗陋地標榜草根階層,以及卡通化處理富人的殘暴和貪念)騙倒。他對窮人的同情下其實還有一層反動的迷思,這迷思最早於 Rudyard Kipling的Captains Courageous已完整地展開。故事指一個面對危機的年輕富人,經過一段短時間的實牙實齒貧困生活後,終於回復其生命力。換言之,潛藏在他們對窮人的慈悲裡的,其實不過是吸血鬼式的剝削。
今時今日,荷理活看來已逐漸拋棄這種生產情侶的方程式。dan brown的angel and demon無疑就是首部改編流行小說的電影,把小說裡原有的男女主人公的性愛場面在電影版本裡刪掉。荷理活原有的傳統恰恰相反:小說原本沒有的性愛場面,電影版本都會加插進去。
[……]


《阿凡達》白人娶了原住民公主而成為大王的故事,其忠誠地追隨傳統的生產情侶方程式,其對愛的幻覺的深信不疑,令之成為一個意識型態上保守、守舊的電影。而其高超的電腦特技將這根本的保守性深深的埋藏。然而,不難發現的是,埋藏在這政治正確的主題(老實的白人支持環保的原住民,抵禦「軍事-工業」複合的帝國主義侵略者)下的殘暴種族主義母題:一個下身殘廢而被地球拋棄的人,有能力轉個頭便便羸得美麗的原住民公主歡心,並協助一班土著保衛其星球。電影告訴我們,原住民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被人類拯救,要麼被人類消滅。換言之,他們若不選擇成為帝國主義現實的受害者,便得乖乖飾演白人幻想中早已分配好的角色。
正當《阿凡達》橫掃全球票房時(不足三星期已大收十億美元),一件與《阿凡達》劇本何其相似的事情卻在發生。印度的住著東加里亞空達(dongria kondh)人的奧利沙邦(state of orissa)北邊的山區,被賣了給礦業公司,並計劃大肆開採當地豐富的鋁氧石(該礦床估計價值四萬億美元)。拒絕坐以待斃,一場毛派(納薩爾派分子 Naxalite)的武裝叛亂因而爆發。
Arundhati Roy於《印度現況》雜誌裡,如此描述這幫毛派的游擊隊:
… 幾乎全部由窮得絕望的的部落人民組成,他們活於長期飢餓的狀態——那是比得上非洲撒哈啦沙漠南部地區程度的飢荒。他們在印度所謂獨立六十年後,仍然未能獲得任何教育、醫療和法律補償。幾十年來他們不斷被無情地剝削,小商人持續地欺騙他們,警察及林業部門的人員像攞正牌地強暴他們的婦女。一直以來,因為一批毛派的同志與他們一同生活、工作及並肩作戰,他們才能走上一條奪回他們尊嚴的道路上。部落人民今天拿起他們的武器,也是因為政府一直以來除了給他們帶來暴力與忽略之外,甚麼都沒貢獻過,今天甚至還要奪走他們唯一的財產——土地。……他們相信若今天再不為土地而戰,便無異於被殲滅。這班衣衫襤褸、營養不良的部隊,當中好一部份士兵連火車、巴士和小鎮都沒見過,現在正為生存而戰。



印度總理把這叛亂形容為「單一最大型的國內安全威脅」;商業媒體把他們描述為極端地反對發展,媒體也不再報導「伊斯蘭恐怖主義」了,取而代之的是鋪天蓋地的「赤色恐怖主義」。無怪乎印度政府以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對府印度中部森林裡的「毛派大本營」。在這場戰爭中,兩方的確都訴諸大型武力,而毛派的「人民公義」也不是省油的燈。然而,對於我等自由派的品味,無論這裡的暴力是多麼惹人討厭,但我們卻無任何資格譴責之。為甚麼?他們的狀況,正正就是黑格爾所說的烏合之眾:印度納薩爾派的反叛分子是童叟無欺的饑民,他們連生命最低限度的尊嚴都被剝奪。
此情此景,金馬倫的電影有甚麼位置?沒位置:奧利沙沒有矜貴的公主等待白人英雄來誘惑她及幫助其部落人民,只有一班聲名狼藉的毛派在組織饑民。電影讓我們能操作一種典型的意識型態區別:同情被理想化了的原住民,同時否定人民真實的鬥爭。欣賞《阿凡達》及仰慕原住民反叛的觀眾,有所有理由在恐懼中否定納薩爾派份子,把他們打成殺人成性的恐怖主義者。真正的na 'vi族人軀殼其實就是《阿凡達》本身——電影已經替代了現實。

香港動物的原罪


香港動物的原罪 by Joel Lo

村上春樹講過,以往東京的貓活得很有尊嚴。因為昔日東京仍然有木屋區,木屋多老鼠自然多。所以每家每戶的貓咪並非當寵物,更絕對不會被人打扮成一顆士多啤梨或者Winnie The Pooh,跟手拍短片放上youtube及facebook的。
  • 反之,當年東京貓作為專業的捉鼠特工,無貓的家庭會請求有貓的家庭借出貓咪,以上賓的身分到不同家庭小住。今日,木屋區少了鼠患減輕了,貓咪的專業資格沒有了,只好上上youtube及facebook,希望多一個少女會在網上讚牠們Kawaii...
  • 香港呢?兒時住公共屋村,不時會聽到有人會在走廊大叫「閹貓」,連「閹貓」都討到飯吃,家貓的數量不會少吧。到樓下士多買汽水好,到雜貨舖買豉油好,都會見到貓咪。到茶餐廳或者車房門口,亦會見到小狗攤在地曬太陽。
  • 好了,我們現在叫自已國際大都會金融中心了,公共屋村是不准養寵物的。以往的小商店變了今日的大商場,他們會用動物的形象作招徠,你想拖小狗入去買點東西,發夢!好好地一個公園,寵物不准內進的。連早前灣仔海旁,一個完全沒有考慮到狗隻感受(政府的設計只考慮到如何有效清洗動物糞便)的公園都拆了。你想帶患病的貓狗坐公共交通工具睇醫生?不能。所以用來帶貓狗出街的手提袋被稱為「走佬袋」:好端端一隻貓一隻狗都要偷運出街。乘的士可以吧?有很多人說你只要拖著狗,的士見到會立即掉頭走。
  • 不過香港作為商業社會,可是貨真價實。能夠賺到錢的生意總有大把人做,你在SOGO背面的小街內,你又會有幻覺,覺得香港真是小動物天堂!店舖廚窗內有蘇格蘭嗲利貴婦狗英國短毛貓波絲貓。你甚至可以足不出戶,在facebook內竟然有「貓狗BB平價批發」群組(這可是他們用的字眼,大概活生生的動物在他們眼中跟毛公仔無異。)當你見到寵物生意多興旺,以為香港人都愛動物的。那邊廂有人不斷需求名種貓狗,將名種貓狗當成名牌手袋拿出街炫耀。不過一眾貴婦放狗時如果遇到本地混種狗(唐狗),又會立即保持距離。
  • 商業電台DJ森美不只一次在自己的節目不小心「吐真言」:他說如果吃的是唐狗,會比吃金毛尋回犬、西施、芝娃娃,玩具貴婦狗安心得多!他這樣說當然引來大量抗議,不過亦叫人想起他在節目內早就叫過有身孕的準媽媽放棄寵物。他可算是代表到香港人對動物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態度了。告訴你,香港最多人願意收養唐狗的,其實是居港外國人!
  • 有民間動物團體的總幹事因為資源不足,甚至要賣樓來拯救被人遺棄街頭的小貓,每日下班拖著半死不活的身驅,走到自已簡陋的會所餵貓執貓屎。其實被人遺棄,無人照顧的動物已經是萬幸,自然餓死更是幾生收到﹣因為可以逃過虐貓者的魔掌。上水彩園邨連續多年發生虐貓事件,有貓被人固意斬去雙手,有貓被人斬去雙腳或者打碎盤骨。獸醫發現貓咪的傷口都是平滑,明顯用利刀造成。最恐怖的是兇徒明顯不想取小貓性命,反而要受盡痛苦!香港仔就有虐貓狂徒,把兩個月大的五隻小花貓掉入水泥,致令五隻小貓全身被水泥包住,連性器官及肛門都封住了。
  • 你會問香港不是有愛護動物協會嗎?面對成千上萬在街頭等死的貓狗,愛護動物協會能夠做的非常有限。在剛過去的農暦新年,特首拍的賀年廣告已經顯示了我們的政府對動物是多無知!特首在廣告片中竟然拿了一個桔,就引到藏在梳化底的兔仔現身!這個橋段教人匪異所思,不過最驚嚇的是香港現行的《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其實是以英國1911年的動物保護法(Protection of Animals Act 1911)為藍本!除了改這罰款金額,大方向未變過。
  • 另外,香港作為警察之城,有近四萬人的龐大警隊編制,成為全球警民比例第二高的城市。(其實你看新聞,警察人數永遠比請願者多不知幾多倍!)不過曾經到過警署報警的市民,早就見慣警方愛理不理的態度。 願意處理的已經是極少數,而虐待動物的檢控率只有約百分之六,大部份是罰款了事。美國有不少州份甚至遠至南非,都有動物警察保障動物權益。不過我們這個警察之城多年來對動物警察充耳不聞。政府卻寧可一年用公帑六千三百萬,招「上網輔導員」教人上網!(你上網要人教嗎?)
  • 除了用上世紀法律,四萬警力容不下半個動物警察,漁護署更是令人哭笑不得的部門﹣因為他們連名字都攪錯了!漁護署做得最多的工作是「殺」,不是「護」。根據現行做法,漁護署接收到的動物,超過四日無人領走的話,就會人道毀滅。去年漁「護」署就殺了一萬三千隻動物,牠們大部份是身體健康,亦無傷人紀錄。
  • 不愛動物的歧視動物,自己是貓迷狗迷的歧視流浪貓狗混種貓狗。
  • 人說看一個城市怎樣對待小動物,就知這個城市有多文明。香港的樓建得愈高,文明愈倒退。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末日行星NIBIRU (Planet-X)

NIBIRU星球--續 [原創 2009-03-19 14:32:15]
近期又有不少人在談論Nibiru,剛巧最近天災又多的是....於是有人歸咎於Nibiru越來越靠近地球,因而造成磁場混亂,變得多天災云云...........到底這個Nibiru是什麼東東呢?
Nibiru (Planet X)首見於6000年前蘇美人的記載,稱這個行星叫做Nibiru (古巴比倫尼亞人稱這個行星為Marduk),是他們的母星,其軌道交錯在我們太陽系已知的8個行星之間(之前稱為9個),公轉一次需時3600年。(馬雅預言中的『太陽記』其周期為5000-3000年,和Nibiru的公轉時接近)

NASA早 在1982年就發現了這個行星,在1983年,NASA發射了IRAS(Infrared Astronomical Satellite) 衛星,這在華府郵報的JPL IRAS科學家的訪談中已被揭露。與其他太陽系行星比較,體積差不多有木星那樣大,重力都比地球大上數倍,從地球上看上去外表為紅色;這個巨大的行星是以 逆行的方式公轉,即是其他的行星是以約平行的方式朝同一個方向前進, 但是Nibiru則是朝另一個方向移動;當它接近其他的行星時,會經過火星與木星之間的軌道,然後它會經過外層的行星後離去,在我們的視野中消失。
然而蘇美人在數千年前竟然有這樣的記載:「就像命運的安排,在一次的軌道交會 中,Nibiru走得如此接近以至於它的一個衛星撞上Tiamat (我們的地球),地球分裂成兩半,分裂後較大的一塊Tiamat及它的主要衛星在撞擊後跑到了金星與火星之間,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地球,而另一塊則分裂成無 數塊,成為蘇美人記錄中的『鎚打成的手鐲』」.......即我們所說的,散佈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而這也是天文學家所感到訝異的,蘇美人是如何知道小行星帶的?因為它不是你肉眼可見的.....更誇張的是地球如何形成也知道?!
瑪雅曆法可說是人類古文明當 中,到目前為止最為精準一個曆法,因其準確的預測了許多天文現象,其準確度確實是讓現代科學最前沿的工作者感到自歎不如。瑪雅曆法的主要結構是為一個周 期,這個周期的最後一天將會是在2012年12月21日(或23日)。一個周期的終結有其相應的意義,終結也意味著重生,重生前固然也必須先發生毀滅。
當初發現土星的時候,發現它的軌道“不正常”,似乎是受到某種力量的牽引,所以預測土星之外還有其他行星。在海王星與天王星都相繼被發現過後,天文學家們都在這兩顆星球上發現類似的情況,認為那顆假想的planetX還是未被找到。最後冥王星被發現了,這顆遙遠的又看起來有點奇怪的小星球都被一部份人認為這個就是planetX,那顆對其他臨近星球有某種引力的神秘星球。可是這顆冥王星體積太小了,不足以擁有那種力量去影響其它星球。從那時候開始,planetX在天文界裏還是一個未解之謎。直到1982年,一顆神秘天體被發現了。為了確定其屬性,NASA於1983年發射了IRAS衛星上空並於獵戶星座的方向找到了這顆當時估計擁有木星那麽大的天體。當時,NASA有對外界發布相關的發現,可是沒多久之後,NASA又向外界發送消息澄清之前的發現只不過是一個錯誤的發現。

而事情的真相是,當初的發現並沒有錯誤,他們事後的澄清才是錯誤。那顆所謂的planetX就是 Nibiru,這顆巨大的行星老早就已經被我們老祖宗發現了並被記錄在古文獻之中。它是另外一個臨近太陽系的最外圍行星,它超級闊大的軌道使它每大約 3600年會進入我們這個太陽系一次。所以,它已經不是第一次光臨我們這個太陽系了。地球歷史上的巨大災難(如恐龍滅絕)的導因猜測都是這顆巨大的行星引 起的。雖然它的軌道應該不會撞上這個太陽系的任何一個行星,可是當它在近距離移動到地球(或是其它天體)附近時(估計是在2012年前後),其巨大的引力 作用及磁場都會在地球上造成災難!由於其引力的關系,我們地球火山地帶的活動將會完全爆發,其所跟隨的地震、海嘯(當時的海嘯不一定是地震引起的,是由於引力的關係,海嘯還是能夠不因為地震的關係而發生的)及其它的惡劣氣候也將會迸發。試想象,那將會是一個典型的世界末日的畫面!

你或許會問NASA為什麽要否決之前的發現,答案很簡單。猜測那是他們政府的指示。而事實上,那次將不會是一場災難,是一場人類的浩劫。由 於財力的因素,美國政府要解救自己全部的人民根本就是一個天方夜譚。他們只能夠選擇性的拯救一些科研人才、國家要員等等,而普通的你我他就是在地面上等死 罷了。為什麽我說地上呢?因為這些避難的設施都是在地下的。從1983年開始,美國政府就已經積極籌備面對這場浩劫了。他們已在多處興建地下基地(軍事基 地)以作為避難用途。重點就是,這場浩劫大多數國家政府已經是知道的。可是他們並不能說出來,說出來只會造成動亂(悲觀估計99%的人會被犧牲)。

一個來自挪威政治家的內幕消息。內容大意是說他的國家(一些其它國家也是)本身已經在籌建地下基地,並會在2011年完成。
http://projectcamelot.org/norway.html
到了2009年5月15,它就可以被南半球的人類以肉眼看見;到2011年5月,所有人都可以肉眼看見。
2012年12月21日,Nibiru會經過Ecliptic plane(黃道面),像太陽一樣的亮紅色,大約有月亮一樣大小,地震與海嘯等惡劣氣候將更糟糕。然而最糟的情況在2013年2月14,當地球移動到太陽 與Nibiru之間,極軸會轉移,全球的風暴地震與海嘯將達到最糟的惡化情況,海洋將掀起一到三哩高的巨大的海嘯。到了2014年7月1日,Nibiru 才不再影響地球。
  
從NASA, DOD,SETI和CIA猜測地球上2/3的人口都將因此滅亡,其它倖存的2/3則將在六個月內應為飢餓與風塵而死。大部份USA的秘密組織與梵蒂岡等都有充份的預期與準備,但大部份的群眾卻沒有辦法為他她們的生存機會做準備。

轉自 http://www.the-cosmos.cn/thread-219-1-1.html

NASA證實nibiru不存在,不用擔心2012


此文是在nasa官網搜索nibiru得到,是nasa工作人員回覆公眾的信件

Armageddon from Planet Nibiru in 2012?決戰星球Nibiru從2012年? Not So Fast沒有這麼快

Some conspiracy theorists believe ancient Sumerian people discovered a planet called "Nibiru" beyond Pluto that will doom Earth in 2012.一些陰謀論認為,古代蘇美爾人發現了一個行星稱為「 Nibiru 」超越冥王星將在2012年毀滅地球。 Scientists, however, beg to differ.科學家, 但是,未敢苟同。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信用:維基共享資源 The scoop: Conspiracy theorists are convinced a rogue planet will destroy the Earth in 2012, and movie makers are already trying to cash in on the hysteria.落: 陰謀論者相信一個流氓將摧毀地球,地球在2012年,和電影製造商已經在試圖現金的歇斯底里。 An astrobiologist calls for a reality check. 一個太空生物學要求一個實戰檢驗。

Unbeknownst to most of us, a small but vocal group of conspiracy theorists is convinced that a rogue planet is about to enter the inner solar system and doom the Earth.不知情的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雖小,但聲帶集團陰謀理論家相信,一個無賴地球即將進入太陽系內部和毀滅地球。

They say that this threatening planet on a 3600-year orbit was discovered by the ancient Mesopotamians, who named it Nibiru, and it was known also to the Mayans, who associated it with the end of their calendar "long count" in December 2012.他們說,這威脅到地球上的3600年的軌道上發現了古代Mesopotamians ,誰命名Nibiru ,這是眾所周知的瑪雅人還,誰聯繫,與他們的日歷年底「長期伯爵」在2012年12月。 In Web sites, blogs, and radio talk shows, they insist that NASA is tracking Nibiru -- but that this information is being kept from the public as part of a worldwide conspiracy.在網站,博客和電台訪談節目,他們堅持認為, 美國航天局正在跟蹤Nibiru -但這一信息正在不斷從公共的一部分,全球的陰謀。

They say the official silence can't be maintained for much longer, however, because by 2009 Nibiru will be visible to the naked eye from the southern hemisphere.他們說,官方沉默不能保持更長的時間, 但是,由於2009年Nibiru將肉眼可見來自南半球。 They also say Earth's axis is already tilting and the length of the day is changing under its influence.他們還表示,地球的軸已經傾斜和長度的一天正在改變其影響力。 As one believer recently wrote to me, "Why are you lying. It's coming, and everyone knows it."作為一個信徒最近寫信給我, 「你為什麼要撒謊。很快就要來臨,大家都知道這一點。 」

I began to receive questions about this bizarre story in December 2007 through NASA's " Ask an Astrobiologist " site.我開始收到有關這個奇特的故事在2007年12月通過美國航天局的「 賣出一個太空生物學 」上。 Normally I receive up to a dozen questions per week from the public, dealing mostly with life in the universe -- but in the past 6 months the Nibiru traffic alone has grown to 20-25 messages a week, ranging from the anguished "I can't sleep," "I am really scared" or "I don't want to die" to the abusive "you are putting my family at risk" and "if NASA denies it then it must be true."通常我收到多達12問題每週從公眾,主要涉及生命宇宙中-但在過去6個月的單獨Nibiru交通已增長到20-25郵件一個星期,從痛苦的「我可以'噸睡眠「 , 」我真的很害怕「或」我不想再死「的辱罵」你把我的家庭處於危險之中「和」如果NASA否認那麼它就必須是真實的。 「

As a scientist, I'm both fascinated and astonished by the deluge of questions from people who are genuinely frightened and, apparently, unable to distinguish astronomical fact from fiction.作為一個科學家,我都著迷和驚訝的氾濫問題的人誰是真正害怕和,顯然無法區分天文事實和虛構。 They're watching YouTube videos and visiting slick Web sites with nothing in their skeptical toolkit, or to quote Carl Sagan no "baloney detector."他們正在觀看YouTube視頻和來訪的浮油網站沒有在他們懷疑的工具包,或引用卡爾薩根沒有「胡扯探測器。 」 Now a blockbuster disaster film called "2012" is set for release in the summer of 2009, and the commercial enterprise is clearly trying to cash in on people's concern (perhaps contributing to their fear as well).現在是一個重磅炸彈災難片被稱為「 2012年」定於今年夏天發佈的2009年,與商業企業顯然是試圖現金對人民的關切(或許有助於他們的恐懼以及) 。

My guess is that only a tiny fraction of people truly believes that Armageddon is coming in December 2012.我的猜測是,只有一小部分人真正相信,世界末日即 將在2012年12月。 But their uncritical acceptance of this story worries me as a warning of the dangers of our current scientific illiteracy.但他們的盲目接受這個故事讓我擔心的一個警告的危險,我們目前的科學文盲。

We're facing monumental problems with global warming and loss of habitat, yet a substantial minority of Americans thinks the world was formed less than 10,000 years ago and deny that evolution is possible.我們面臨巨大的問題,全球變暖和棲息地的損失,但數目不小的少數美國人認為,世界上成立不到一點零萬年前否認演變是有可能的。 Many Americans seem to prefer coal-fired generators to nuclear power plants without realizing the toll in public health that coal imposes.許多美國人似乎更喜歡燃煤發電機核電廠沒有實現公眾健康造成的煤炭實行。 Billions are spent, including tax-payer dollars, for so-called alternative medicine with no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its efficacy.花費數十億人,包括納稅人美元,所謂替代醫學,沒有科學證據的 效力。 And legislators often resist efforts to collect the data that could actually demonstrate which government programs are effective and which ones don't work as intended.和立法者往往抵制努力收集的數據,實際上可以證明這是有效的政府項目,哪些不工作的打算。

In spite of my frustrations, I can always hope that Nibiru will turn into a teaching moment.儘管我失望,我不能總是希望Nibiru將成為一個教學的時刻。 Its proponents are convinced that it will be visible to the unaided eye this coming spring, and its effects on the rotation and orbit of the Earth will be obvious by summer (just in time for the release of the film "2012").其支持者相信,這將是可見的肉眼今年春季,其影響的旋轉和軌道地球將是明顯的夏天(準時釋放電影「 2012年」 ) 。 When none of this happens, I hope they'll realize that they need better tools to distinguish fact from fiction.當沒有發生這種情況,我希望他們會意識到他們需要更好的工具來區分事實和虛構。

But maybe they won't.但也許他們不會。

One of funniest things about this Nibiru story is that it is a rerun -- there was a big Internet concern that Nibiru would destroy the Earth in May of 2003. Something tells me this didn't happen, yet now the same myth is resurrected. Are we condemned to suffer a Nibiru scare every decade in this century, or will people come to their senses?一個有趣的事情這一Nibiru的故事是,它是一個重新-有一個大互聯網關切Nibiru會破壞地球的2003年5月。東西告訴我,這種情 況沒有發生,但現在同樣的神話是復活。難道我們注定要遭受Nibiru嚇唬每十年在本世紀,或者將人的感官來?

David Morrison, a space scientist at 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 and interim director of NASA's new Lunar Science Institute, answers questions from the public on " Ask an Astrobiologist ." 大衛莫里森,空間科學家,美國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和臨時主任美國宇航局的新的月球科學研究所,回答公眾對「 詢問太空生物學 。 」 He recently published a collection of sample questions and answers surrounding the Nibiru story in Skeptical Inquirer . 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收集樣本的問題和答案的故事圍繞Nibiru在 懷疑問詢 。 The views expressed are the author's alone and do not represent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Discovery Channel. 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獨立,並不代表官方立場,探索頻道。

《鐵拳浪子》動畫大師【出﨑統】逝世


出生於1943年,在高中時代就以租借漫畫家身份出道,1963年進入蟲製作公司,使用過「崎枕」等筆名。他曾加入過杉井(日文)等人一起設立的動畫製作公司附屬公司ART FRESH,在《阿童木》、《悟空大冒險》等作品中擔任演出,後來轉為自由職業者。在出崎統26歲左右時,擔任了名作《鐵拳浪子》的監督,後來他加入MAD HOUSE,參與製作了東京MOVIE的《網球女王》、《無家的少年》、《寶島》、《凡爾賽的玫瑰》、《GAMBA的冒險》等作品。20世紀80年代、他與杉野昭夫等一起成立了(日文)公司。
出崎統善於協調光線、鏡頭等演出手法和他所創造的獨特影像表現方式,使在他的作品中登場的角色都具有強烈的存在感,而由這些角色所編織出的富有人情味的故事,亦常常能夠抓住觀眾心。
於2011年4月17日凌晨因肺癌不幸逝世。

而《鐵拳浪子》在1970年已經拍成真人版。四十年後再次搬上大屏幕,港繹《明日之丈》,於2011年2月已在日本上映。

台灣版預告

艾未未的珍愛和「破壞」

中國先鋒藝術家艾未未的珍愛和「破壞」
來源:《環球人物》


艾未未

作為中國最具先鋒性的藝術家之一,上世紀90年代,艾未未將一些古老的中國藝術品改得面目全非:他找來有上千年歷史的古罐,在上面畫上可口可樂的商標;他拆掉有數百年歷史的明清家具,將它們重新組合成令人匪夷所思的藝術品,比如用三條腿支撐在牆上的「桌子」。

  然而,艾未未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傳統破壞者」,他更是一個中國古代藝術品的熱愛者和收藏者。

  迷戀上中國的過去

  艾未未是著名詩人艾青之子。1981年,艾未未遠赴美國,一呆就是12年。他去了洛杉磯,去了賭城拉斯維加斯,但多數時間,他住在紐約的下東村,那是個「移民、詩人、作家、搖滾樂手、嬉皮士、佛教徒、印度教徒、光頭黨天天活動的區域」。1993年回北京的時候,艾末未沒有拿到學位,沒有拿美國護照,沒有職業,沒有結婚,甚至不會開車。

  剛回國那段時間,為了打發時間,艾未未開始和弟弟艾丹一起逛古玩市場。「文化大革命中,所有舊事物都被打破了,我對傳統的東西並不太瞭解。看到那些東西后,我驚訝無比,真正迷戀上中國的過去。」之後的6年,艾未末幾乎天天看玉,看古典家具。他所著迷的,不僅僅是那些古代器物的外形、觀感,還有其中蘊含的傳統工藝和設計思想。

  後來,在設計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的時候,艾未末陪同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去了上海博物館,觀看那裡收藏的中國古代玉器,向他們解釋關於中國古代玉器的神話,使他們深受啟發。

  玉器不是奢侈品

  艾未未坦言,對於中國傳統藝術領域,「繪畫不熟,對玉器、青銅、陶瓷、明清家具熟」。艾未未對老物件的材質、工藝、內在邏輯有深入的探究。他認為,中國的家具和建築有關聯,都在儒家精神的體系中。每件家具都蘊含著「何時、何地、如何使用」的道理。擺放在哪間屋子、什麼位置也都有明確的說法。

  最早讓他產生收藏興趣的是玉器。最讓他心動的,是早期的夏商之前的玉。「那些玉器讓我震驚。那個時候的玉器都是禮器。所謂禮器,是指它的用途只是精神上的、祭祀上的,沒有日常使用價值。那時候的工匠們窮盡自己的想像,選漂亮石頭,用一生的時間,打製一件具有原始萌動力量的器物。後來到了春秋戰國,按孔子的說法,就是『禮崩樂壞』了,有錢人都可以戴玉了。到漢代就更加張揚了,是富貴和權勢的一種炫耀。後來,普通人也能戴了。」

  玉器並非收藏拍賣市場上的「寵兒」。艾未未說,當年蘇富比拍賣會手冊上,玉的價格是最便宜的,包括明清、甚至商代的都是,非常漂亮的材料,幾十件算一份,都不按單件來賣。「我自己也不認為玉器是奢侈品。在中國,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玉幾乎是身上的必需品,這個傳統曾經延續了上千年。」

  經艾未未之手的玉器大約有一兩千件之多,目前的收藏約130件。當被問及最喜歡哪一件時,他說:「我最喜歡的玉器是那種我猜不出基於什麼原因被做出來的玉器,這讓我著迷。我有一柄小玉斧,大概5毫米厚,一包香菸那麼大。它被對半劈開,形成兩片更薄的刃。沒有人知道這柄斧頭是怎麼做出來的,又為什麼要把它劈成兩半。」

  「我一直在找一個人,將來把這些東西都送給他。」艾未未對自己收藏的古玉是這樣計劃的。

鍾情古樸的陶器

  相對於拍賣價格高、做工精緻的青花瓷,艾未未偏愛造型質樸的陶器。他收藏有約200件陶器。

  古陶器一般也叫瓦器,曾經被古董商和掘墓者視為「下等之器」,不是被打破就是棄廢。有識之士也僅僅選擇一些奇異之器來保存。鴉片戰爭後,來中國的洋人日益增多,古陶在藝術欣賞上的價值被挖掘出來,價格也隨之上升。

  艾未未對自己的眼光頗為得意:「總有一些好東西是被別人忽視的。一開始我喜歡石雕,沒有別人喜歡這個,後來石雕火起來了。現在多數人喜歡瓷器,但收藏到貨真價實的青花需要時間和財力。而你只要用點心,花一個月時間就能擁有一流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收藏。它的價格相對便宜,不過你需要更高的藝術鑑賞力去瞭解它。」

  一般人的印象中,陶跟瓷的區別只是燒製溫度的差異。艾未未解釋道,製作溫度只是一方面,它們的胎質也不一樣,瓷的胎質要細得多,只有在高溫燒製的情況下才發生變化,使它變成瓷。陶還沒有,它只是結成了塊狀。

  在艾未未看來,陶器的古拙感,不僅表現在胎體上,也表現在圖案花紋上。商代早期陶器多見細繩紋;中期則饕餮紋盛行;晚期繩紋又重新興起;西周又出現了瓦紋;春秋時期的陶器以素面磨光者為多,並盛行暗紋,繩紋不常見了。

  艾未未喜歡盯著這些紋飾,「能看到有光有影」。憑藉對藝術的直覺,他相信這些紋飾都有隱藏的含義,「沒有亂來的圖案。」

  親手摔過漢代的罐子

  在迷戀的同時,艾未未對待這些藏品的態度頗為「不安分」。2006年艾未未去景德鎮,想燒點東西卻想不出要做成什麼樣子。剛好他手上有一些康熙、雍正年間的瓷器,很漂亮。於是他給工人出題要燒這種瓷瓶,但要體積巨大的。可燒出來的4個全都是廢品。後來他跟工人說,燒不了立著的還燒不了平的嗎,就把一攤泥攤在地上,平著燒到直徑兩米,像是一個巨大的墨點。現在,艾未未家的院子裡就擺放著這些「大墨點」和同批燒製的大瓷瓶。

  普通的收藏家講究對藏品儘可能維持原狀地保存,艾未未卻不是這樣,發生在他身上最極端的例子,不僅有人們知道的對老家具的徹底改造,把一些古舊的陶罐塗得面目全非,甚至為了拍出罐子碎裂的連續動作,把兩個漢代罐子都摔碎了。

  一邊是珍愛和繼承,一邊是挑釁和破壞——這種看似矛盾的態度,也許正是艾未未區別於其他收藏家的特質。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香港新聲﹕郭子健﹕要打,就一定要贏!

【明報專訊】「要強身健體可以踩單車、游水,武術是用來戰鬥的。唔打,就唔會輸;要打,就一定要贏!」這是《打擂台》中,郭子健最喜歡的對白。幾個月前上畫的《打擂台》,本港票房超過500多萬,在本港輿論中起了一點漣漪,部分評論更認為是新一代港產片的本色之作。

《打擂台》的成功,證明了三點﹕(一)劉德華 投資的作品不一定蝕本收場;(二)老前輩和年輕演員的組合,可以產生出奇正面的化學作用;(三)即使只有千萬分之一機會,都可以把想法實現。郭子健跟黃洋達一樣,在香港電影陷入低谷的時間入行。黃洋達學院出身,在電影、電視跨界流動,慨嘆香港流行文化愈來愈失去自我;郭子健半途出家,人人話死路一條他偏偏要做,「要打,就一定要贏!」釋放的正能量比《歲月神偷》更加澎湃、漂亮。

郭子健自小迷上功夫,電視重播邵氏的功夫片,他統統都看。他第一個偶像是梁小龍,之後也愛陳觀泰,最後才順藤摸瓜,找到李小龍 ,也自此知道除了電視劇《大俠霍元甲》有陳真外,電影《精武門》也有陳真。

自修功夫

郭子健愛功夫片,除了因為港產功夫片實在好睇之外,也是他逆境求生的本能反射﹕「我細個住屯門 ,嗰陣時屯門好多黑社會,打架是我身邊經常發生的事情,當然我是被打那個,唉,好慘。有時畀人圍揼完,憤怒在心裏燃燒,總會想﹕如果畀我有一日好打口的呢……」但是,學功夫要錢,母親不允,他唯有看梁小龍和陳觀泰的功夫片自修﹕「細個睇完梁小龍就會自己試吓壓腿,踢得高口的,然後找細妹來練習。」《打擂台》中的童年黃又南 和童年MC Jin,其實是郭子健和他細妹的倒影。

可能因為很早認知到功夫的實用,面對電影情節總說習武只為「強身健體」、「為國為民」,不是「好勇鬥狠」之類的陳腔濫調,郭子健一直大惑不解。「這個說法肯定不符合現實。我認識的武師,大部分都相信練武要打贏對手。有一次我問葉偉信,可不可能有一套不講『強身健體』的功夫片,他說可以,但想也別想,因為過唔到審批。的確,我試過,真係過唔到審批,他們說中國武術源遠流長,當然是用來強身健體。」

不過,郭子健堅持,練功夫即使用來打架,也有它的積極意義﹕「練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目的是把自己訓練成一件可以迅速擊倒對手的武器,好打就有機會講口野,保護婦孺、捍衛價值等等。」

這個系列的訪問,要探討香港流行文化的破與立;郭子健發揮了香港功夫片拳拳到肉的特色,並同時在骨子裏注入他自己的詮釋。他自言受助於前輩如曾志偉 、泰迪羅賓、潘源良、葉偉信等人的豐厚經驗,才可有今天的機遇與發揮。他的作品,有一股濃厚的港產片味道,亦有瀰漫當下社會的沉鬱氣氛,卻蓋不過他那種跳上擂台打餐飽的頑強意志。

香港電影不會玩完

郭子健今年35歲,他25歲入行,由場記做起,近幾年做導演,有4部作品,包括《野良犬》、《青苔》、《打擂台》、《為你鍾情》,現正在周星馳 旗下拍《新大話西遊》。從入行到現在,轉眼十年,其間,不斷有人告訴他香港電影快要玩完,勸他不要虛度光陰。但他覺得,所謂「玩完」,只是一種說法、一種情緒,並非不可逆轉的事實。

「幾乎年年都有人話香港電影玩完,92、93年的時候,人們已經說香港電影在走下坡,但96、97年的產量仍然豐盛。到我2000年入行的時候,又話香港電影玩完,大家冇工開。到了2010年,仍然說香港電影玩完,要返大陸拍。整個行業都瀰漫著一種負面情緒,愈來愈負面,大家年年都話香港電影唔掂,但事實上香港電影年年都唔死得。」

「其實睇返轉頭,每個人都會批評自己身處那個時代唔掂、玩完,但時間過去了,又會回望以前不知幾好,卻忘記了自己以前曾經呻慘。正如現在的人常說七八○年代的香港多麼風光多麼美好,是香港的黃金時代,但我母親七八○年代的時候都有呻搵唔到食啦,嗰陣中學畢業得兩三千蚊都係唔知點算啦。到我成長的時候,九○年代,口的人又話我口地口的口靚仔掛住睇電視、畫公仔冇前途、搵唔到食,終於我口地都係做到家。所以,其實一直都是如此,不是香港的環境或氣氛好咗或差咗,而是,香港人一向都咁負面,覺得整個環境一直都咁差。」

「我們面對什麼時代、什麼環境,其實並不重要,那只是一個background,像劇本一樣,人才是當中的主角,設身處地,想做就要去做,要好似戲裏的泰迪羅賓一樣坐言起行,大力反枱然後就話去打擂台。」

所以,縱使郭子健在《打擂台》加入了他喜愛的時代元素,他沒有像《歲月神偷》一般沉迷舊時香港的情懷,或參與建構那份所謂的香港精神。他強調,《打擂台》不是懷舊片,反而是青春片、勵志片。泰迪羅賓義無反顧的激情,放到任何時代,都歷久常新。他的電影,充滿長梯陋巷、邊緣人物,和垂死掙扎,但他不認為自己陳述的世界很灰。「人始終都要死,死不一定灰。這要看死之前你過了一場怎麼樣的活。」

「唔知唔知就好口地口地」

義無反顧的激情,講易過做。「剛入電影行,已經唔係死口靚仔,仲要日日畀人鬧,那段期間,我天天都在迷失和否定自己,也正是這樣,我了解到自己到底是否適合這一行,自己真正的方向是什麼。好嘞,通常剛剛想清楚自己的方向都好開心,覺得發達喇今次。但其實,這才是悲劇的開始。」他口中的「悲劇」,即是一頭栽入了自己的目標,痛苦地奮鬥。「我的電影,每部都一樣,戲中的角色即使對自己的處境和身邊的事情有些不滿,但唔知唔知就冇口野,一知道、或以為自己知道到底想要什麼,咁就大鑊!」每一次創作,困難總是排山倒海,但有工開,就有成功的機會。

2000年入行後,郭子健經歷了人生大大小小的低潮,但假如人生每一次轉變就是一個低潮,他樂意面對日後更多的低潮﹕「一個低潮之後可能是一個更低的低潮,哈哈!」

新浪潮重臨?

今日在電影圈義無反顧的,除了郭子健外,還有鄭思傑、麥曦茵、麥婉欣、黃真真、黃精甫、彭浩翔等各路人馬。過去大半年,除了《打擂台》外,大銀幕上還有《前度》、《東風破》、《分手說愛你》、《復仇者之死》、《志明與春嬌》等不同類型作品,題材多樣、港味濃郁。有人認為,香港電影似乎正在經歷另一波新浪潮。

「以前的新浪潮,其實就是有一班人從外國回來,而當時香港的所謂新電影方興未艾,電視又開始普及,造就了一班傻人搞了些東西出來。現在的情况跟當時很相似,現在人人說香港電影開始沒落,出名的導演都北上拍合拍大片,留下一班傻人在香港搞口野,又碰巧有曾志偉、劉德華這些老闆,願意掉錢落海,讓我們拍一些低budget的作品。任何時候,如果市場有低budget的作品,而那些傻人又決心要搞口的口野,就可以形成一股風氣。」

郭子健說,在現今不少人甘願自縛手腳,只想不做,因為怕輸,甚至不敢想。這個時候,傻是一種美德,香港可愛的地方,「是它時不時容許一口的唔關事嘅人,做口的九唔搭八嘅口野。」

拍過了4部作品,現在,郭子健準備拍攝周星馳投資的大製作《新大話西遊》。面對一個出名挑剔的老闆,是否另一個悲劇的開始,郭子健仍說不準,但有一點關於電影創作的理念,他很認同周星馳﹕「好東西已經放在那裏,大家都知道,你埋去拎就有。當然中間會遇到很多困難,那些困難是用來隔開一些渣滓,一些不太熱血想得到好東西的人。」

龍剛導演講過一番說話,至今郭子健銘記於心﹕「在五六○年代,拍國語片才是王道,很少人拍粵語片。但龍剛導演認為,香港那麼多人講粵語,粵語片怎會冇人睇,而當時沒有人看粵語片只是因為口的粵語片太渣!」

好東西就在眼前,問題是有多大的決心得到。郭子健眼中的香港,從來沒有好境逆境的分別。他也不相信拍戲是死路一條,因為條條路都可以是死路,分別只在於自己有多大決心。死路生路,睇你肯唔肯搏。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The Hobbit / 哈比人傳》: Peter Jackson's First Video Blog

《Dancing In The Dark / 天黑黑》及《 Antichrist / 失落伊甸園》導演Lars von Trier新作:《Melancholia》

《不瘦降之謎》導演Morgan Spurlock新搞作,今次玩轉廣告界:《The Greatest Movie Ever Sold》

《猿人襲地球》前傳首個預告

一句『核電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安全』令大部份人活在烏托邦裡,事實放在眼前,但一而再再而三有人仍然濛蔽雙眼進行各個工程。

古偉牧(綠色和平項目主任):當平井憲夫遇上第三核電廠

平井憲夫,一個在福島核危機中再次被網絡世界喚起的名字(詳見註)。

他道出了一個簡單但震憾的事實﹕「核電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安全」,完美的工程只存在於烏托邦,而不存在於現實世界。

這種「理論上的安全」,在日本9級地震後,依然在不少高官和專家的思想中屹立不倒。

一句接一句的「絕不擔心大亞灣核電廠」、「第三代核電廠不會發生核災難」,在此時此刻聽起來分外刺耳。

我甚至有一刻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試問任何一個理性的人,在接連目睹福島一號、二號、三號及四號反應堆都在「理論上安全」的情况下相繼失靈,

會仍然百分百相信這種斬釘截鐵、面不紅耳不熱地得出來的「理論」嗎?

「第三代核電技術」成為了最新的迷信對象。由於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座叫做「第三代核電廠」,所以「第三代核電廠」暫時仍是夢般完美與絕對安全。但在法國和芬蘭興建中的這種「理論上絕對安全」的最新核電科技裏頭,卻發現更多平井憲夫式的實際安全漏洞。

節省成本 廉價外勞 質素參差

以下是真人真事。為了便利大家閱讀,就讓最近不幸地紅透網絡的平井憲夫先生,重現在「第三代核電廠」的世界裏,帶領各位走進現實中從未實踐的「理論上安全」﹕

2005年,我獲聘於全世界最大,最新的「第三代核電廠」——EPR的建造工程,於芬蘭Olkiluoto正式開展核電行業歷史性的一頁。1600百萬瓦的發電量冠絕所有的核電廠型號。但如此偉大的工程,卻在一開始就出現問題了。主建築物的混凝土成分出現瑕疵,結構可能出現裂縫,承建商Areva隱瞞事實數月,更「遺失」多個混凝土樣本。雖然公司被勒令停工,但工程轉眼又復工了。

復工後問題仍不斷湧現。特別是為了節省成本,承辦商外判焊接工作予一家全無核電經驗的波蘭公司,聘用了不少廉價外勞,不但未有提供充足的核安全培訓,更出現管理層與工人語言不通的情况。試問在沒有清楚溝通的情况下,該如何管理?又該怎樣確保質素?

從福島的危機中,相信已經令每個人都明白核反應堆機組焊接質素的重要性。因為當災難發生時,任何一處粗心大意所造成的裂縫都足以加速放射性物質泄漏。芬蘭的監管機構STUK在2006年3月展開調查後,6月公布的結果直指負責焊接的公司「缺乏要求的能力和資格」。

外牆有裂縫 反應爐不合格

核反應爐雖然是核電廠的核心部分,但六個組件中竟有五個不合乎安全要求,需要退貨並重新製造;加壓器的問題亦不遑多讓,五個組件有四個未能運作。更令人擔心的是監管機構STUK在常規的巡查中,並未發現當中問題。我實在難以想像核心機組,竟然會出現這樣嚴重的錯誤。核心組件不合乎安全要求的比例竟接近九成。究竟問題是單純的工程錯誤,還是核電廠的「理論上安全要求」已遠遠超出人類現實世界中施工和監管的能力?

令整個工程更尷尬的情况在2010年1月出現了。芬蘭的一份報章Helsingin Sanomat刊登了綠色和平與3個工人的訪問,揭穿了工人薪酬過低,拖欠保障及社會保障,在此條件下,自然難以聘用熟練的高級技工。3個工人更指出部分工序在沒有藍圖下,由不合資格的員工完成,而工程又刻意以混凝土掩蓋當中的缺陷,並成功蒙騙在場監工。工程師在設計這個「第三代反應堆」時,百忙之中往往忘記了現實世界中,由這3個工人所透露數之不盡的缺陷。

也許各位會認為芬蘭Olkiluoto是一個「例外」。但偏偏法國在2007年開始的Flamanville EPR工程,卻又重複着芬蘭的所有問題。2008年2月,核電廠最外圍的預製保護組件亦發現了焊接質素問題,不合資格的製造商獲得預製件的工程合約。結果四分一的預製件出現不正常焊接情况。但最為荒謬的竟然是當地監管機構ASN竟仍然任由製造商繼續生產,不合資格的預製件成為核電廠主體建築的一部分。

第三代核電廠 仍在烏托邦

兩個月後,混凝土的問題又開始浮現了。ASN根據混凝土的數據,發現混凝土的質素超越了ASN可容忍的程度,同年5月更不得不下令停工一個月。不過,焊接和混凝土的問題在復工後並未得到改善,甚至發現鋼筋亦不合乎安全要求。2010年2月,ASN更發現排放放射性廢水的管道,竟然在檢查前已密封在混凝土內,令檢查以及任何修正工序都無法進行。6月,反應爐的鋼壁在等候組裝時,竟在沒有任何防止海水侵蝕的措拖下,暫置在戶外數月,可能導致大範圍的鏽蝕,最終影響反應爐的安全表現。

雖然現實中,平井憲夫永遠不會目睹EPR的工程,但上述的每一個工程問題,都在現實中確確切切的出現了。由於工程延誤,現實中的第三代核電廠,到目前仍未完工。但我們仍應該相信它們如理論上一樣安全嗎?結局由你編寫吧。

註﹕網上熱傳文章《生前最後吶喊 日本核電廠技師的瀝血控訴》,作者因遭受100次以上的體內幅射污染,於1997年1月因癌症逝世。作者身分及文章真實性存疑。

這個政府,實在是窮得只有錢!

我就是要看到盛開的苿莉花!

人間地獄-福島核電廠10公里內,牛群的悲鳴與末路


2011年4月上旬,對福島縣双葉郡浪江町進行了徹底採訪。採訪單位和熟悉浪江町附近的人們同行察探實際狀況。以下將分成數篇,將帶給大家位於福島第一核電廠5-10公里範圍內的實狀。
這次要告訴大家的是,距離福島第一核能電廠10公里範圍內浪江町的農場。當然那裏現在已經沒有人跡了,卻響徹著因為飢餓而痛苦的牛群悲鳴之聲。在那座農場當中,已經有半數以上的牛隻死亡,和屍體一起待在柵欄「牛舍」內的牛群們,絕望地嘶吼者。

雖然牛群的死因推測可能是餓死或者是衰弱而死,但是明確的死因尚不能確定。雖然能夠理解因為害怕放射性物質以及被放射線照射而無法餵食飼料,雖然能夠理解不得不逃跑的理由,但是發出悲痛的叫聲的牛群,實在是太過悲慘了。
原本牛群只要用鼻尖碰飲水區的開關,就可以讓水流出來喝水,但是因為自來水已經停了,所以也不會再有水出來。
在偶然的情況下,在採訪場所遇到了從原本住的浪江町居民,知道了為什麼還有一些牛可以活下來的理由。儘管一直以來特地準備了水與少量的飼料,但是緊急避難的緣故,那天已經是最後的期限了。他們目前已經避難去了,今天回來是為了要從家裡取回行李的途中。
難道沒有定期餵飼料跟水的動物保護團體嗎?這樣的話再過幾天,牛群就會全部餓死。
為了要讓大家知道實際的情況,攝影師拍下的牛群的悲慘情況並且刊載出來。並沒有打算要責怪農家的意思,也知道這種狀況下還是人類優先,但是請別忘記,還有因為人類的影響而違背自然,被人類捨棄而迎接悲慘陌路的動物們。
牛們就在此時此刻,一邊承受飢餓,一邊在充滿屍體的農場等待著人類的歸來。人被當成寵物飼養的狗與貓都承受的同樣的命運。
來源:
http://rocketnews24.com/?p=87005
執筆・攝影: tachyon.
日本網友表示:
為什麼不放牧呢?
過了一個月還活著,好厲害呢!
東電殺的。
會被拋棄變成的野狗吃掉吧。
就算因為放射能而幫不了他們,至少也幫他們安樂死吧,
太悲慘了。
連在戰時中,動物園的動物都會被安樂死了,餓死實在太殘酷了吧。
下一個就是人類了吧。
> 至少也把柵欄打開啊
因為把他們關在柵欄裡面餓死的話,接下來還可以跟東電要補償金。
就算讓他們離開,吃著旁邊的草而活了下來,等到事情告一段落,也會被殺掉埋起來吧。

注意:以下內容十分悲慘殘酷,閱讀前請做好心理準備














我們的祖先,發現了火。他們學懂生火的技巧,掌握了滅火的方法,真正控制了火。但今日的人類還在南柯之夢中,好像還未清醒認真面對風險評估吧。

古偉牧﹕失控核電 南柯夢醒

——福島以外看核電科技

【明報專訊】我們的祖先,發現了火。他們學懂生火的技巧,掌握了滅火的方法,真正控制了火。

相關即時新聞

*
今日報章頭條摘要(08:15)


然後,人類開始不斷尋找生火的辦法,由柴薪到煤炭,由煤炭到石油。最後,我們發現了核電。核電不止可產生熱力,更會產生傷害人體的輻射,並數十萬年不斷釋放輻射。無奈至今,我們只學懂了啟動核電的技巧,製造熱力,釋放輻射。只是我們根本不懂停止熱力或釋放輻射,換句話說,我們根本不懂得控制核電。

大自然中有不少物質會釋放輻射,鈾元素是其中之一。核電的基本原理就是濃縮大量鈾元素,組成燃料棒,再以大量燃料棒組成反應堆,因此反應堆會產生比大自然高的輻射,附送大量熱力,令人類可以從中取電。但當中的熱力亦大得難以控制,必須依賴一套永不出錯的冷卻系統來協助散熱,避免堆芯融化而泄漏輻射。「一套永不出錯的冷卻系統」,肯定令人聯想到「永不沉沒的鐵達尼號」,因為同樣代表一份天真和自大。

1.5年享受 24萬年難受

每個反應堆大概每1.5年就需要更換燃料棒一次,不過燃料棒燃燒過後,仍然會釋放輻射,直至24萬年後才自然停止。24萬是一個超越人類歷史的年期。每支燃料棒約可使用1.5年,卻要換來24萬年的輻射,實在難以理解這種科技何以會成為各國、包括香港政府在內口中的「成熟」的科技。

既然我們沒有辦法停止輻射釋放,人類又去尋找各種包圍輻射的方法。我們結果被迫以一種又一種,強化又強化的物質,包圍覑使用過的燃料棒,希望阻止輻射泄漏。現在,我們已經略有所成,設計出一種安全包圍燃料棒1000年的先進科技,接下來只有23.9萬年的科技挑戰。俗話說:「紙包不住火」,但我們竟不斷嘗試用不同的物質去包住輻射,到底又有什麼「紙」可以於24萬年內包得住輻射?

當明白到包圍不了輻射,我們又再接再厲,提出將使用過的燃料棒埋藏在地底深處,大概距離地面400至500米,令在地面的我們不受輻射的影響。姑且撇下科技可行性的討論,試想像我們對3000年前各個遠古文明趨之若鶩,挖掘不斷時,我們又憑什麼確保後世不會挖掘埋藏在地底深處的「偉大文明古蹟」?或者我們可以建築一個偉大的金字塔、秦王陵,希望震懾後世以阻止挖掘;或者我們亦可以豎立一個通行24萬年的語言「orz orz! >< ><!」警告牌,以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不准挖掘」。

我們的祖先,其實比我們更聰明。因為他們沒有將釋放輻射的致命垃圾埋在地底深處,而我們竟愚蠢得認為這是可行的解決方法。

一種如此失控的科技,當它真正失控於人前,往後實難以獲得理性的支持。歷史上核電有至少兩次人所共知的失控事件,三哩島事件及切爾諾貝爾事件。兩次瘋狂的失控後,核電的發展終於陷於停頓,但人類記憶畢竟短暫,而對繁華的憧憬又顯得貪婪,終於在踏入2000年後,垂死的核電工業竟找到令人擺脫理性思維的方法,搖身一變成為夢境,更是一個全無缺陷的夢境,令人拋掉理性,忘記邏輯,用無盡美好的空想掩飾核電的失控。

美好空想 掩飾核電的失控

核電工業開始提出所謂「第三代」、「第四代」以及「第五代」的技術。核電工業因為需要「一套永不出錯的冷卻系統」,所以編造出「第三代技術」——安全改良反應堆,稱之為一套完美而且永不出錯的冷卻系統技術;因為處理不了使用過的燃料棒,所以編造出「第四代技術」——快中子反應堆,循環使用廢燃料棒,無所不用其極;因為核電工業要正名為「可持續發展能源」,所以科學家與工程師編造出「第五代技術」——核聚變,將其變為一種用之不竭,受之不盡的能源。為增加可信性,更言之鑿鑿聲稱整個進化將會於2050年前完成。

「第三代」、「第四代」以及「第五代」所塑造的未來,是一個無限能源的未來,猶如夢境般虛幻,也如夢境般吸引,但也像夢般脆弱。一場福島核危機,核電夢醒。回到現實,卻仍只有失控的核電科技,「一套永不出錯的冷卻系統」,再加上「一個通行24萬年的警告牌」,「第三代技術」換來的又只有超時和超支,以及一個永不完工的地盤,「第四代」和「第五代」就仍在紙上。

我們必須告別失控的世界。

(在此謹向正於福島核電站內,努力控制已失控反應堆的前線人員致敬。)

噤都可以比100分呢場波,正如基士文話齋呢個領導要換啦!

你有為你喜歡的事做出如此瘋狂的行為嗎?如沒有你已愧對了它/他/她。

「我會為了戴耳機去剪髮,一個月左右就剪一次,務求頭髮不可以長過耳殼,影響戴耳機時的舒適度。」--麥家亮

新移民不是蝗蟲,關心本地資源運用的也不是法西斯,具體問題具體處理,多加一點包容與理性,不一竹篙打一船人,別讓我城輕易撕裂。

林輝﹕什麼是「蝗蟲」? from明報

【明報專訊】「蝗蟲」一詞近年在網上特別流行,一般用作形容「來香港掠奪資源的內地人」。在近月的6000元派錢和內地孕婦來港生子事件中,「蝗蟲」一詞更常掛不少人口邊,同時也引起不少人反感,認為這是歧視甚至法西斯抬頭,兩派各自抗議對方抹黑,沒完沒了。即使如此,何謂「蝗蟲」卻少人仔細檢視;如果真有令香港人感到恐懼和厭惡的「蝗蟲」,到底確實在指什麼?

日前《明報》訪問了兩位反新移民遊行搞手,他們堅稱不是歧視內地人,但討厭內地人沒禮貌、財大氣粗、來香港拿福利;說只針對「那些呃綜援好食懶飛者」,但又反對向所有新移民派6000元,其論點自相矛盾,自不待言。但寬容一點去理解,這正顯示了我們在討論中港人口融合中常見的情,就是將所有問題和現象一籃子處理,例如簡單地以「蝗蟲」形容,才會出現這種感覺良好但自相矛盾的結果。

中港人口融合的爭議盲點

「感覺良好」並沒貶意,只是我們鮮有仔細分辨這種「感覺」的源頭和指向。我相信大部分的香港人——即使最是力撐新移民的——也會有對「內地人」感到某種不安的時候,例如見到西洋菜街滿街充斥操普通話人士、又或是內地人來港狂掃豪宅谷高樓價。而一般人透過媒體或親身經歷,對「內地人沒公德」、「新移民搵數」、「內地孕婦生仔走數」等印象深信不疑,亦屬正常。但「內地人」既有勤懇做低薪工作的新來港基層婦女,也有一擲千金買樓的內地富豪;有來港消費的自由行,也有計劃在港安身立命的專業人士;有打算在港生子的純內地孕婦,亦有有香港丈夫的內地孕婦,他們對香港的影響各自不同,一概而論不但無法弭清不安,反而使人無法對準問題;不安擴大,結果最弱勢的一群往往成為代罪羔羊。正如父親是香港居民的新來港小孩,稚子何辜,竟被冠以「蟲卵」之名,這是我們願見的「文明」香港嗎?

在香港獨特的一國兩制狀之中,人口融合(亦包括經濟、文化其他方面的融合)早已開始,香港既無法獨立,亦不願完全融合成為一般內地城巿;要在兩個極端之中安身立命,則無法避免各種與融合有關的轉變,及隨之而來的好處和不安。然而不安感覺如斯強烈,往往卻是因為沒有分清不安的來源,於是也容易將抗拒力量錯置。在內地人眼中,香港人往往是「又要威又要戴頭盔」,既向內地拿好處,卻又對內地人諸多敵視,其實也同樣是將各種印象一籃子處理得出的感覺。「蝗蟲」與其說是一班人,倒不如說是一種由人口融合帶來的不安感,卻以拿新移民(特別是基層新移民)作代罪羊的語言來表達。

如何在融合同時維持香港的獨特性,對香港的未來極為重要,矛盾確實存在不必迴避,因此更不能被困於這種簡單的不安情緒之中。新移民不是蝗蟲,關心本地資源運用的也不是法西斯,具體問題具體處理,多加一點包容與理性,不一竹篙打一船人,別讓我城輕易撕裂。

官僚機器,鐵腕統治。

莫哲暐﹕無情香城 from明報

【明報專訊】清明時節,天陰清涼。話說在前一日高考經濟科中受挫,未能釋懷,乃至精神不振。惟下一科徐徐逼近,不得不暫時放下愁緒,回校溫習。午飯時間,獨自到隔鄰銅鑼灣道的茶餐廳買飯盒。剛過了馬路,便飄來一股粗糙的香氣,心情為之一振。趕緊到茶餐廳叫了一客豆腐火腩飯,再到餐廳外,買伯伯的炭烤雞蛋仔。

4月11日早晨,透過互聯網得知伯伯被食環署小販管理隊圍捕,小小木頭車被充公。閱畢報道,不禁心有戚戚然。

按販管隊網頁,其成立目標乃「盡量減低小販在街頭販賣和店舖把營業範圍非法擴展至街上所造成的滋擾」。我在附近讀書7年,行經銅鑼灣道為數不下數百次,從未感到受那木頭車的滋擾,反而每次走過,總受伯伯的幹勁所振奮。街頭小販自力更生,不但能為城市增添色彩、令街道生氣勃勃,更能吸納失業人口、穩定社會。街頭擺賣之活動,乃城市常態,政府將其杜絕,乃橫蠻無理。

今日香城紙醉金迷,物慾橫流,財閥無法無天,商賈橫行無忌。自由市場主宰一切,浮誇庸碌之風成為主流意識。人皆沉醉於股票買賣與樓宇炒賣中,心靈空虛,思想貧乏,猶若行屍走肉。連所謂的名校、高等學府,也教導學生要「裝備」自己,自我「增值」,好能在市場競爭中「踩低」對手,一步到位。伯伯腳踏實地,勤勤懇懇,老實做生意,一步一腳印,實在難能可貴。買過那雞蛋仔的,都會稍為停下腳步,反思追名逐利有何意義。這叫教育。

最有理由投訴伯伯滋擾的,應該是那茶餐廳。伯伯在餐廳外擺賣,炭燒味隨時飄進餐廳內,影響生意;或有本來想吃茶餐的,看見伯伯便改變主意,棄茶餐而選雞蛋仔。惟網上短片所見,該茶餐廳的伙計見伯伯「被圍」,隨即義憤填膺,怒髮衝冠,為伯伯打抱不平,捍衛其權利,更不惜放下生意,與販管隊理論。茶餐廳不計較生意可能受影響,更在伯伯有難時挺身而出,乃仗義之舉。大家是街坊,守望相助,發揮草根力量,共保生計。這叫社區網絡。

相信在當日圍捕伯伯的販管隊隊員中,亦有無可奈何的。聽聞食環署有交人頭制度,每月要夠quota。拉不夠人,便是失職,飯碗難保。根據報道,到場調解的警員曾經問能否放過那木頭車,惟隊員答曰「上頭話無辦法」。這是一個多麼邪惡不仁的制度。警察查身分證要交quota,即使造成滋擾,尚且不會令受查者受傷害。惟拉小販要交quota,乃強迫隊員狠下心腸,嚴厲執法,泯滅人性,斲喪情感。孟子謂:「仁,人心也;義,人路也。」斯制度逼人「舍其路」、「放其心」,變成官僚機器,實為天地之所不容。

伯伯辛勤工作,為銅鑼灣道帶來人情,執政者卻以鐵腕統治,欲將其除之而後快。相信不久,香城將變死城,人亦會變得冰冷無情。悲夫。

沙士菲球員坦基施華於開賽7分鐘入球後 ,突然走出場外點起蠟燭,然後拿它為隊友奧古士圖費南迪斯慶祝生日。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懷念大哥鄧光榮

香港影圈有「學生王子」之稱的鄧光榮,昨天約2011年3月30日晚上九時許於自己位於家中睡夢時因心臟病發離世,享年六十四歲。



鄧光榮有「學生王子」之名,源自一九六三年嶺光電影公司為新片《學生王子》招募演員,他於同學推薦下報名,最終在逾千名試鏡者中獲得出演,而當時他只是十七歲。因其電影表現不俗,也開始了他的銀色事業。


在加入影圈前,鄧光榮曾擔任模特兒,至於加入影圈後早期跟蕭芳芳及陳寶珠拍攝多部青春為題的電影,七十年代曾到台灣發展,英俊小生在台灣形象深入民心,當年迷倒了不小台灣少女。他只演過兩部瓊瑤小說改編的電影《彩雲飛》及《海鷗飛處》,全都紅透天,鄧麗君演唱的主題曲《我怎能離開你》及《千言萬語》至今是傳唱不絕。由於大哥榮剛過生關係,無線在深夜播了一次《彩雲飛》以作記念他,慶幸小弟有機會看到這部經典作品,其中電影開始半小時後出現一段男主角孟雲樓與女主角涵妮在沙灘玩樂的段落,當中的對白及涵妮希望雲樓明白他朝有日死去也要活下去的道理相當有意思,我在此引述一下:

女: 我喜歡海,好美好美的海;好美好美的天;好美好美的雲子;好美好美的沙;好美好美的海浪
男: 好美好美的妳
女: 你看,那小泡沫;你仔細看,看它的美,亮晶晶像棵小珍珠;可惜,它很容易就破碎了,然後又來了新的泡沫
女: 你知道嗎? 我們每個人手裡都可能活著一個泡沫,卻以為那是一棵珍珠,就有一天,你手裡的珍珠碎了,不要灰心,你還可以找到第二個,說不定第二個還是一棵真正的珍珠。
這段讀白簡單但有力,先以涵妮如何看世界作開首,再以一段以小泡沫比喻人有生死,看過這段戲非常有感覺,我給大家這套電影的連結,大家可以在30分鐘開始看到我說的那段讀白。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wpbTcY-kAw/




到了七七年再回到香港。其後與胞兄鄧光宙合約大榮電影公司及影之傑製作有限公司,拍攝題材則以黑道為主,當中包括了《無毒不丈夫》、《義蓋雲天》及《江湖龍虎鬥》。鄧光榮在藝能界有著一定的地位,故此行內有其「大哥」的尊稱。其他較為熟悉由鄧光榮監製的作品,包括了王家衛早期的《旺角卡門》及《阿飛正傳》。


九十年代初,鄧光榮則自行監製及演出的包括了《龍騰四海》及《黑豹天下》,而後者則成為了他最後幕前演出,也許較令人詫異的是郭富城劣作《倫文敘老點柳先開》也是由影之傑攝製。



鄧光榮與影圈的關係密切,當中與沈殿霞甚有交情,故此當沈殿霞於零八年去世舉行追思會上,曾怒罵沈殿霞前夫鄭少秋未盡其父親責任,要求他上台交代,最終還需要沈殿霞女兒鄭欣宜處理。

雖然鄧光榮退出影壇已接近廿年,不過觀眾對他認識仍深,他的離世也是令人感到難過的事,他仍然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