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香港新聲﹕郭子健﹕要打,就一定要贏!

【明報專訊】「要強身健體可以踩單車、游水,武術是用來戰鬥的。唔打,就唔會輸;要打,就一定要贏!」這是《打擂台》中,郭子健最喜歡的對白。幾個月前上畫的《打擂台》,本港票房超過500多萬,在本港輿論中起了一點漣漪,部分評論更認為是新一代港產片的本色之作。

《打擂台》的成功,證明了三點﹕(一)劉德華 投資的作品不一定蝕本收場;(二)老前輩和年輕演員的組合,可以產生出奇正面的化學作用;(三)即使只有千萬分之一機會,都可以把想法實現。郭子健跟黃洋達一樣,在香港電影陷入低谷的時間入行。黃洋達學院出身,在電影、電視跨界流動,慨嘆香港流行文化愈來愈失去自我;郭子健半途出家,人人話死路一條他偏偏要做,「要打,就一定要贏!」釋放的正能量比《歲月神偷》更加澎湃、漂亮。

郭子健自小迷上功夫,電視重播邵氏的功夫片,他統統都看。他第一個偶像是梁小龍,之後也愛陳觀泰,最後才順藤摸瓜,找到李小龍 ,也自此知道除了電視劇《大俠霍元甲》有陳真外,電影《精武門》也有陳真。

自修功夫

郭子健愛功夫片,除了因為港產功夫片實在好睇之外,也是他逆境求生的本能反射﹕「我細個住屯門 ,嗰陣時屯門好多黑社會,打架是我身邊經常發生的事情,當然我是被打那個,唉,好慘。有時畀人圍揼完,憤怒在心裏燃燒,總會想﹕如果畀我有一日好打口的呢……」但是,學功夫要錢,母親不允,他唯有看梁小龍和陳觀泰的功夫片自修﹕「細個睇完梁小龍就會自己試吓壓腿,踢得高口的,然後找細妹來練習。」《打擂台》中的童年黃又南 和童年MC Jin,其實是郭子健和他細妹的倒影。

可能因為很早認知到功夫的實用,面對電影情節總說習武只為「強身健體」、「為國為民」,不是「好勇鬥狠」之類的陳腔濫調,郭子健一直大惑不解。「這個說法肯定不符合現實。我認識的武師,大部分都相信練武要打贏對手。有一次我問葉偉信,可不可能有一套不講『強身健體』的功夫片,他說可以,但想也別想,因為過唔到審批。的確,我試過,真係過唔到審批,他們說中國武術源遠流長,當然是用來強身健體。」

不過,郭子健堅持,練功夫即使用來打架,也有它的積極意義﹕「練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目的是把自己訓練成一件可以迅速擊倒對手的武器,好打就有機會講口野,保護婦孺、捍衛價值等等。」

這個系列的訪問,要探討香港流行文化的破與立;郭子健發揮了香港功夫片拳拳到肉的特色,並同時在骨子裏注入他自己的詮釋。他自言受助於前輩如曾志偉 、泰迪羅賓、潘源良、葉偉信等人的豐厚經驗,才可有今天的機遇與發揮。他的作品,有一股濃厚的港產片味道,亦有瀰漫當下社會的沉鬱氣氛,卻蓋不過他那種跳上擂台打餐飽的頑強意志。

香港電影不會玩完

郭子健今年35歲,他25歲入行,由場記做起,近幾年做導演,有4部作品,包括《野良犬》、《青苔》、《打擂台》、《為你鍾情》,現正在周星馳 旗下拍《新大話西遊》。從入行到現在,轉眼十年,其間,不斷有人告訴他香港電影快要玩完,勸他不要虛度光陰。但他覺得,所謂「玩完」,只是一種說法、一種情緒,並非不可逆轉的事實。

「幾乎年年都有人話香港電影玩完,92、93年的時候,人們已經說香港電影在走下坡,但96、97年的產量仍然豐盛。到我2000年入行的時候,又話香港電影玩完,大家冇工開。到了2010年,仍然說香港電影玩完,要返大陸拍。整個行業都瀰漫著一種負面情緒,愈來愈負面,大家年年都話香港電影唔掂,但事實上香港電影年年都唔死得。」

「其實睇返轉頭,每個人都會批評自己身處那個時代唔掂、玩完,但時間過去了,又會回望以前不知幾好,卻忘記了自己以前曾經呻慘。正如現在的人常說七八○年代的香港多麼風光多麼美好,是香港的黃金時代,但我母親七八○年代的時候都有呻搵唔到食啦,嗰陣中學畢業得兩三千蚊都係唔知點算啦。到我成長的時候,九○年代,口的人又話我口地口的口靚仔掛住睇電視、畫公仔冇前途、搵唔到食,終於我口地都係做到家。所以,其實一直都是如此,不是香港的環境或氣氛好咗或差咗,而是,香港人一向都咁負面,覺得整個環境一直都咁差。」

「我們面對什麼時代、什麼環境,其實並不重要,那只是一個background,像劇本一樣,人才是當中的主角,設身處地,想做就要去做,要好似戲裏的泰迪羅賓一樣坐言起行,大力反枱然後就話去打擂台。」

所以,縱使郭子健在《打擂台》加入了他喜愛的時代元素,他沒有像《歲月神偷》一般沉迷舊時香港的情懷,或參與建構那份所謂的香港精神。他強調,《打擂台》不是懷舊片,反而是青春片、勵志片。泰迪羅賓義無反顧的激情,放到任何時代,都歷久常新。他的電影,充滿長梯陋巷、邊緣人物,和垂死掙扎,但他不認為自己陳述的世界很灰。「人始終都要死,死不一定灰。這要看死之前你過了一場怎麼樣的活。」

「唔知唔知就好口地口地」

義無反顧的激情,講易過做。「剛入電影行,已經唔係死口靚仔,仲要日日畀人鬧,那段期間,我天天都在迷失和否定自己,也正是這樣,我了解到自己到底是否適合這一行,自己真正的方向是什麼。好嘞,通常剛剛想清楚自己的方向都好開心,覺得發達喇今次。但其實,這才是悲劇的開始。」他口中的「悲劇」,即是一頭栽入了自己的目標,痛苦地奮鬥。「我的電影,每部都一樣,戲中的角色即使對自己的處境和身邊的事情有些不滿,但唔知唔知就冇口野,一知道、或以為自己知道到底想要什麼,咁就大鑊!」每一次創作,困難總是排山倒海,但有工開,就有成功的機會。

2000年入行後,郭子健經歷了人生大大小小的低潮,但假如人生每一次轉變就是一個低潮,他樂意面對日後更多的低潮﹕「一個低潮之後可能是一個更低的低潮,哈哈!」

新浪潮重臨?

今日在電影圈義無反顧的,除了郭子健外,還有鄭思傑、麥曦茵、麥婉欣、黃真真、黃精甫、彭浩翔等各路人馬。過去大半年,除了《打擂台》外,大銀幕上還有《前度》、《東風破》、《分手說愛你》、《復仇者之死》、《志明與春嬌》等不同類型作品,題材多樣、港味濃郁。有人認為,香港電影似乎正在經歷另一波新浪潮。

「以前的新浪潮,其實就是有一班人從外國回來,而當時香港的所謂新電影方興未艾,電視又開始普及,造就了一班傻人搞了些東西出來。現在的情况跟當時很相似,現在人人說香港電影開始沒落,出名的導演都北上拍合拍大片,留下一班傻人在香港搞口野,又碰巧有曾志偉、劉德華這些老闆,願意掉錢落海,讓我們拍一些低budget的作品。任何時候,如果市場有低budget的作品,而那些傻人又決心要搞口的口野,就可以形成一股風氣。」

郭子健說,在現今不少人甘願自縛手腳,只想不做,因為怕輸,甚至不敢想。這個時候,傻是一種美德,香港可愛的地方,「是它時不時容許一口的唔關事嘅人,做口的九唔搭八嘅口野。」

拍過了4部作品,現在,郭子健準備拍攝周星馳投資的大製作《新大話西遊》。面對一個出名挑剔的老闆,是否另一個悲劇的開始,郭子健仍說不準,但有一點關於電影創作的理念,他很認同周星馳﹕「好東西已經放在那裏,大家都知道,你埋去拎就有。當然中間會遇到很多困難,那些困難是用來隔開一些渣滓,一些不太熱血想得到好東西的人。」

龍剛導演講過一番說話,至今郭子健銘記於心﹕「在五六○年代,拍國語片才是王道,很少人拍粵語片。但龍剛導演認為,香港那麼多人講粵語,粵語片怎會冇人睇,而當時沒有人看粵語片只是因為口的粵語片太渣!」

好東西就在眼前,問題是有多大的決心得到。郭子健眼中的香港,從來沒有好境逆境的分別。他也不相信拍戲是死路一條,因為條條路都可以是死路,分別只在於自己有多大決心。死路生路,睇你肯唔肯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