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先鋒藝術家艾未未的珍愛和「破壞」
來源:《環球人物》
艾未未
作為中國最具先鋒性的藝術家之一,上世紀90年代,艾未未將一些古老的中國藝術品改得面目全非:他找來有上千年歷史的古罐,在上面畫上可口可樂的商標;他拆掉有數百年歷史的明清家具,將它們重新組合成令人匪夷所思的藝術品,比如用三條腿支撐在牆上的「桌子」。
然而,艾未未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傳統破壞者」,他更是一個中國古代藝術品的熱愛者和收藏者。
迷戀上中國的過去
艾未未是著名詩人艾青之子。1981年,艾未未遠赴美國,一呆就是12年。他去了洛杉磯,去了賭城拉斯維加斯,但多數時間,他住在紐約的下東村,那是個「移民、詩人、作家、搖滾樂手、嬉皮士、佛教徒、印度教徒、光頭黨天天活動的區域」。1993年回北京的時候,艾末未沒有拿到學位,沒有拿美國護照,沒有職業,沒有結婚,甚至不會開車。
剛回國那段時間,為了打發時間,艾未未開始和弟弟艾丹一起逛古玩市場。「文化大革命中,所有舊事物都被打破了,我對傳統的東西並不太瞭解。看到那些東西后,我驚訝無比,真正迷戀上中國的過去。」之後的6年,艾未末幾乎天天看玉,看古典家具。他所著迷的,不僅僅是那些古代器物的外形、觀感,還有其中蘊含的傳統工藝和設計思想。
後來,在設計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的時候,艾未末陪同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去了上海博物館,觀看那裡收藏的中國古代玉器,向他們解釋關於中國古代玉器的神話,使他們深受啟發。
玉器不是奢侈品
艾未未坦言,對於中國傳統藝術領域,「繪畫不熟,對玉器、青銅、陶瓷、明清家具熟」。艾未未對老物件的材質、工藝、內在邏輯有深入的探究。他認為,中國的家具和建築有關聯,都在儒家精神的體系中。每件家具都蘊含著「何時、何地、如何使用」的道理。擺放在哪間屋子、什麼位置也都有明確的說法。
最早讓他產生收藏興趣的是玉器。最讓他心動的,是早期的夏商之前的玉。「那些玉器讓我震驚。那個時候的玉器都是禮器。所謂禮器,是指它的用途只是精神上的、祭祀上的,沒有日常使用價值。那時候的工匠們窮盡自己的想像,選漂亮石頭,用一生的時間,打製一件具有原始萌動力量的器物。後來到了春秋戰國,按孔子的說法,就是『禮崩樂壞』了,有錢人都可以戴玉了。到漢代就更加張揚了,是富貴和權勢的一種炫耀。後來,普通人也能戴了。」
玉器並非收藏拍賣市場上的「寵兒」。艾未未說,當年蘇富比拍賣會手冊上,玉的價格是最便宜的,包括明清、甚至商代的都是,非常漂亮的材料,幾十件算一份,都不按單件來賣。「我自己也不認為玉器是奢侈品。在中國,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玉幾乎是身上的必需品,這個傳統曾經延續了上千年。」
經艾未未之手的玉器大約有一兩千件之多,目前的收藏約130件。當被問及最喜歡哪一件時,他說:「我最喜歡的玉器是那種我猜不出基於什麼原因被做出來的玉器,這讓我著迷。我有一柄小玉斧,大概5毫米厚,一包香菸那麼大。它被對半劈開,形成兩片更薄的刃。沒有人知道這柄斧頭是怎麼做出來的,又為什麼要把它劈成兩半。」
「我一直在找一個人,將來把這些東西都送給他。」艾未未對自己收藏的古玉是這樣計劃的。
鍾情古樸的陶器
相對於拍賣價格高、做工精緻的青花瓷,艾未未偏愛造型質樸的陶器。他收藏有約200件陶器。
古陶器一般也叫瓦器,曾經被古董商和掘墓者視為「下等之器」,不是被打破就是棄廢。有識之士也僅僅選擇一些奇異之器來保存。鴉片戰爭後,來中國的洋人日益增多,古陶在藝術欣賞上的價值被挖掘出來,價格也隨之上升。
艾未未對自己的眼光頗為得意:「總有一些好東西是被別人忽視的。一開始我喜歡石雕,沒有別人喜歡這個,後來石雕火起來了。現在多數人喜歡瓷器,但收藏到貨真價實的青花需要時間和財力。而你只要用點心,花一個月時間就能擁有一流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收藏。它的價格相對便宜,不過你需要更高的藝術鑑賞力去瞭解它。」
一般人的印象中,陶跟瓷的區別只是燒製溫度的差異。艾未未解釋道,製作溫度只是一方面,它們的胎質也不一樣,瓷的胎質要細得多,只有在高溫燒製的情況下才發生變化,使它變成瓷。陶還沒有,它只是結成了塊狀。
在艾未未看來,陶器的古拙感,不僅表現在胎體上,也表現在圖案花紋上。商代早期陶器多見細繩紋;中期則饕餮紋盛行;晚期繩紋又重新興起;西周又出現了瓦紋;春秋時期的陶器以素面磨光者為多,並盛行暗紋,繩紋不常見了。
艾未未喜歡盯著這些紋飾,「能看到有光有影」。憑藉對藝術的直覺,他相信這些紋飾都有隱藏的含義,「沒有亂來的圖案。」
親手摔過漢代的罐子
在迷戀的同時,艾未未對待這些藏品的態度頗為「不安分」。2006年艾未未去景德鎮,想燒點東西卻想不出要做成什麼樣子。剛好他手上有一些康熙、雍正年間的瓷器,很漂亮。於是他給工人出題要燒這種瓷瓶,但要體積巨大的。可燒出來的4個全都是廢品。後來他跟工人說,燒不了立著的還燒不了平的嗎,就把一攤泥攤在地上,平著燒到直徑兩米,像是一個巨大的墨點。現在,艾未未家的院子裡就擺放著這些「大墨點」和同批燒製的大瓷瓶。
普通的收藏家講究對藏品儘可能維持原狀地保存,艾未未卻不是這樣,發生在他身上最極端的例子,不僅有人們知道的對老家具的徹底改造,把一些古舊的陶罐塗得面目全非,甚至為了拍出罐子碎裂的連續動作,把兩個漢代罐子都摔碎了。
一邊是珍愛和繼承,一邊是挑釁和破壞——這種看似矛盾的態度,也許正是艾未未區別於其他收藏家的特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