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九巴要求政府成立【穩定票價無恥基金】

香港獨立媒體網】九巴,唔好屈我地!690、692有野講
今日九巴的母公司載通國際高調召開記者會,早知沒有好消息,友人以為是九巴賣盤。四點半,我特意收看有線直播。原來載通又宣佈經營困難,原因有三,一油價,二客量下跌,三路線重組有困難,要求政府成立民建聯提議的「票價穩定基金」,即係納稅人出錢俾一、兩百億成立,巴士公司增加的部份票價由這個基金負責。第一點不欲多談,因為油價「永遠」上升,而變成「常識」。二及三是相關的,因為客量下跌,跌幅為1.7%,以及路線重組困難,令部份路線客量虧損。
只簡單回應,巴士公司主要受新鐵路線開辦,令乘客量下跌,近年新開通鐵路線,其實只有西鐵九龍南線,將西鐵及東鐵接通,以及將軍澳的日出康城站,影響不算太大。再者,參考運輸署的數字,2006年​1月,全港巴士總行車里數為 42,445,乘客為 121,398,20​11年巴士行車里數 35,896,乘客為 103,175。比較之​下,客量同行車里數同樣減少 16%,巴士路線或班次其實並非九巴口中那麼難以取消。近年最著名的取消路線例子為佐敦道至上水的 70 線,九巴及運輸署不理沿線區議會大力反對,於 2008 年被取消。

原創漫畫:香港系列 - 路

(按圖可以觀看原始大小)


思路閉塞 政策蒼白 (吳志森)


上星期五特首立法會答問,只有口水,沒有內容,所謂火花,都只是口舌之爭,媒體最感興趣的,是誰在抽水?熱鬧了幾天,卻忽略了曾蔭權對房屋問題的幾番辯白和回應,曾班子思路的閉塞,對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一片蒼白,都在這次答問表露無遺。

劏房全港遍地開花

曾蔭權在答問大會開場白是這樣說的:「香港市民置業有兩個目標,一是安居,另一是投資保值或增值。在高通脹、低利息的大環境下,市民想買樓,奈何樓價急升,上不到車,喪失了資產增值機會,所以市民對置業期望更高,而失望也越大。相反樓價跌,資產貶值,即使通街平貨,市民置業意欲更低,有樓的人亦會繼續埋怨。」
這種分析,聽得耳朵起繭,已是老生常談,以為只是財經演員的解說,無甚新意,沒有直面深層次的住屋問題。曾特首再回應何秀蘭的質詢,才反映他對房屋問題的真正思路。
「社會問題一定會有的,好像房屋問題,由沒有屋住,直至我們有公屋、資助房屋、其他房屋計劃。我們山邊已沒有寮屋,沒有臨時屋,原因是我們的房屋計劃已經陸續解決,現在我們要應付的房屋問題,你和我都知道,就是中產人士因為樓價貴置業的問題。這是一個成熟而且富有的社會所面對的問題,不是一個很基層的問題。基層的房屋問題,我們已經解決了。」
曾特首在立法會說:「基層的房屋問題,我們已經解決了。」雖然只是輕輕帶過,不算正式宣佈,但已叫人大吃一驚了。
「山邊沒有寮屋,沒有臨時房屋」,就等於「基層房屋問題已經解決」,原來曾班子把香港的房屋問題理解得如此膚淺,如此表面,水平遠遠比不上殖民地時代的官員。
曾特首是否知道,寮屋差不多全部清拆,臨時房屋也早已絕迹,但危機四伏的劏房卻遍地開花,唐樓有劏房,工廠大廈有劏房,一些山邊木屋也劏開來租,《蘋果日報》昨天報道,地舖也改裝成劏房出租。租金飛升,基層市民無法負擔,惟有住劏房。環境惡劣的籠屋依然存在,而且更發明了三層棺材屋,七一大遊行時有人把整個棺材屋帶上街,顯示基層居民的生活苦況。

基層住屋問題沉重

一段 King's Cube短片,在網上熱播,中大碩士畢業生模仿地產語言,推銷一個只有十六點四平方呎,日租高達一百元的板間房,諷刺香港人的居住環境是如何不堪。這不是虛構的,這類日租的板間房已經流行,不用上期和按金,對象是「餐搵餐食餐餐清」,朝不保夕的基層打工仔。
劏房大火,引致嚴重傷亡,社會一片取締之聲,輿論似乎搞錯了焦點,劏房危險是居住問題的一個側面,更大的是社會貧窮的危機。基層住屋問題仍然沉重,只不過將山邊寮屋搬到劏房而已。
「基層房屋問題已經解決」,特首先生你說得太早了,輪候公屋三年上樓不但整體上沒有兌現,等候的人龍越來越長,當中不少是買樓無望的基層年輕人。以為房屋問題只是中產買樓難,不正視基層居住苦況,炸彈爆發起來,一發不可收拾。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

日本女子足球隊奪冠之路

示威。封路。主流傳媒以外的聲音。(2) (2011.0715)


就當日所見包括ATV在內的記者,專業水平及道德倫亡,不斷地問​誘導性問題,在場的人也知道這樣無理封路愈半小時,只為狗官開路​,順便想抹黑遊行人仕!但當日二百多遊行人仕只是留在行人道,而​上千警員則大量集結于中環心臟地帶遮打道堵塞交通!!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福島50勇士」的美談,福島核災第一線員工的勞動狀況卻是全然不同的景象,欺騙、剝削、怠忽勞工職場安全等勞動醜聞被一一揭露。


日本福島核災發生以來,為了搶救現場,動用了大量的工作人員,儘管傳出所謂「福島50勇士」的美談,但根據日本媒體的追蹤報導,福島核災第一線員工的勞動狀況卻是全然不同的景象,欺騙、剝削、怠忽勞工職場安全等勞動醜聞被一一揭露。
5月8日日本47NEWS報導,在大阪募集臨時工的愛鄰地區,一名男性勞工在跟勞工團體諮詢時說,他看到寫著「到(日本東北地方的)宮城縣當司機」的徵才廣告,結果卻被送到福島第一核電廠工作,此事已被大阪市勞動局確認。

聲援團體表示:「欺騙弱勢的臨時工,把他們送到危險的場所工作不可原諒。」關係人士透露,像這樣騙人的徵才廣告,最早在3月17日時也出現過,後來25日有勞工打電話投訴:「原本說是當卡車司機,怎麼變成穿防護服在福島核廠善後?」
還有員工上朝日電視爆料,他們不僅一天遭受幅射污染過量三倍以上,所簽署的勞動契約,要求未來如有白血病不會補償。現在日本負責勞工問題的厚生勞動省規定,核島核災第一線員工一年的總幅射量,不得超過250毫西弗,但他們才工作兩三個月,已達總量的一半左右。

日本OurPlanetTV主持人訪問「日本目擊新聞記者協會」記者山本宗補和綿井健陽,談採訪福島核電員工的過程和內心感受。(OurPlantTV 提供)
其他媒體也陸續報導了類似的欺騙、違規事件。有以「到火力發電廠工作」為由,把人帶到福島核電的,有幅射被曝超過基準值50倍的。每日新聞根據議員的質詢稿指出,福島核災過後,比體外被曝更嚴重的體內被曝過量案例,有4,700件來自其他核廠員工,各個都經過核災地點附近,其中超過基準值六七倍以上的近1,200件,然而電廠對員工的幅射檢查卻不十分確實,甚至偵測幅射的計量器都嚴重不足。
儘管幅射過量的事件頻傳,然而即便沒有過量,現行的安全標準也受到很大的質疑,5月17日,日本自主網路媒體OurPlanetTV,詳細報導了勞工團體跟厚生勞動省交涉幅射安全標準的會議過程,以及訪問和日本政府交涉核電廠勞工被曝標準值的國會議員川田龍平。厚生勞動省在核災發生後3天,也就是3月14日,把緊急時的安全標準從100毫西弗提高到250毫西弗,勞工團體追問根據何在,官員只說根據國際放射線防護委員會ICRP的規定上限是500毫西弗(編按:據維基百科,應為緊急「救人」時的例外上限,會導致淋巴細胞減少。),至於為何是250毫西弗則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厚生勞動省官員說:「提高標準的當天,是照官邸指示做的,來不及做詳細檢討。」在此之前,日本核廠員工一年可允許的幅射量是50毫西弗,現在這個標準等於不存在。由於核災善後處理曠日廢時,加上安全標準牽涉到未來職災求償的認定,勞工團體希望能恢復到平時的標準。
而且根據美國2005年的報告,即便是平時50毫西弗的標準,也不能稱為安全。風險會隨曝露量成正比,比方100毫西弗是100人中有1人會因為放射線得癌。阪南中央醫院的醫生說,所謂安全標準是基於可以在核電廠實際作業的考量來決定的。在他的看診資料裡,5年內得病的10位核電廠工人中,同樣是核電廠員工容易罹患的白血病,有人身上129毫西弗,有人只有5,這是機率問題而非多少以下就代表安全。
*JVJA「日本目擊新聞記者協會」記者山本宗補和綿井健陽,談採訪核電第一線員工的經過。(影片來源:OurPlanetTV)
*如欲觀看英文字幕版,請按下CC紅色字幕鈕。

勞工團體說,同樣有職災風險的石綿作業,事前都會講清楚職災標準,發放職災補償說明手冊,電廠也應該比照辦理。然而現在在福島核電廠工作的工作人員,5000人有4000人由外包公司雇用,未來職災補償等勞動條件問題恐有金蟬脫殼的風險。勞工團體要求厚生勞動省,要完整揭露電廠跟外包、轉包公司之間的關係圖,以確認責任範圍。
交涉會議上,與會人士還希望知道外包公司、工作人員身份別與工作內容等詳細資料,然而厚生勞動省卻沒有掌握清楚。有其他與會人士表示,一位他認識的現場工作人員,因核廠氫氣爆炸時車子被震飛,在3月14日離職,5月中外包公司問他要不要做體內被曝的健康檢查,五月底他去自費做了,結果關於他的健康狀況,公司到底跟東電報告了什麼,他到現在還不知道。種種資訊的不透明,讓人十分不安。

日本參議院議員「川田龍平」是日本有名的人權運動者,他身為藥害愛滋感染者,長期關心同志、慰安婦、遊民等弱勢族群議題。川田龍平針對福島核災事件和日本政府交涉核廠員工被曝標準。(OurPlanetTV 提供)
關於目前核災現場工作人員的勞動條件問題,驚聳的傳聞不斷,有避居他處的核災難民爆料,許多外包公司和黑道有關,用電話恐嚇他們要去核災現場工作,最後還苛扣薪水,甚至有遊民被拉去了,錢給都沒給就被送回原來的公園。
1995年由攝影師樋口健二所拍攝的紀錄片「被隱藏的被曝勞動-日本的核電勞工」,揭露了核電底層臨時工由黑道代電廠招募遊民的情形。網友說當時這部片原本要在NHK播出,卻因為經營核電業務的三菱和日本經濟通產省的壓力而取消。
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樋口健二帶著他長年的紀錄,四處演講核電底層員工的真相,媒體也在追蹤他們的勞動狀況,前述的自主網路媒體OurPlanetTV,更在網路上提供表格,大規模地做福島核災健康調查。目前在各方壓力下,現在核災現場員工正進行幅射被曝檢查,未來離職後的長期健康管理也開始進行檢討。另外還有協助偵測現場的機器人,隔絕幅射的活動走道等工具登場,盡量減少過量被曝的風險。
不過,核災現場員工的勞動安全還有很大改善空間。現場環境十分嚴峻,生活空間擁擠雜亂,有人投訴三四天才洗一次澡,放射科醫生表示,惡劣的條件下,現場員工很可能有拿下口罩喘息等增加被曝風險的行為。還有為治療核廠員工可能罹患的白血病,保留幹細胞等醫療預防也被忽視。
3月24日,有三名員工因過度被曝送往醫院,29日日本造血細胞移植協會發表聲明,希望為核廠員工保存幹細胞,而且全國有107個醫療場所可以協助採取與保存的工作。在大量被曝導致造血幹細胞與生殖細胞受損的時候,如果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約兩週的時間就可以回復造血功能。
然而這項建議卻被日本政府漠視,據各家媒體報導,原子力保安院以「沒有必要,採取幹細胞會造成員工身體與精神更大負擔。」為由拒絕。東京虎門醫院血液內科部長谷口修一說:「政府的意見不合常理,還說採取幹細胞在國內國外都說不通,明明歐洲骨髓移殖學會也一起發表聲明了。必要的話,我還可以準備美國、韓國、德國等醫療團體的具體聲明。」網友也批評道:「說原子力保安院與東京電力是在殺人也不為過。」
從要求不賠償白血病的切結書看來,電廠對於核廠勞工的職災風險與可能賠償範圍心知肚明,而日本政府的無作為,顯然一同規避應付出的勞動安全成本,這對於號稱便宜能源的核電而言,豈非一大諷刺。


※本專欄內容係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


另一段福島市民拍下的短片,講述政府善後工作無能,被迫留在高危的福島裡。


15萬福島人,在核意外4個月後,還被迫留在福島的高危地區。
無能的日本政府,視民如糞。
無助的福島人,很想你看看這片段,知道他們的政府有多冷酷!

富士康第17跳!員工不明原因墜樓:【有需要就有供求,只要不停用,這種悲劇只會持續發生。】

富士康第17跳! 員工不明原因墜樓




劉謙慧
2011年7月19日 21:05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富士康集團再傳員工墜樓事件!1名年僅21歲的蔡姓男員工自6樓跳下,當場死亡,該名員工6月才
進入富士康,擔任助理一職;事發前曾參與友人的生日聚會,喝了一些酒,當晚蔡男精神狀態良好,
但凌晨便驚傳墜樓意外;跳樓原因仍待釐清,目前富士康尚未提出解釋,據悉這已是富士康第17起
墜樓意外。

據《深圳商報》報導,蔡姓員工從位於深圳市寶安區的龍華富士康北門百名園宿舍樓跳下,當地公安
不願發表意見,富士康也未提出任何解釋;但死者家屬表示,蔡男平常個性開朗、聽話,事發當晚他
曾參與朋友的生日聚會,看起來毫無異狀,沒想到凌晨竟接獲他的死訊,令人難以接受。

富士康相關新聞發言人戴先生透過電話表示,因在外地出差,對此情況還不了解,當地公安部門相關
人員表示,不透露此事相關消息。據調查,富士康2010年共發生13起員工跳樓事件,危機迫使富士康
提高員工的工資水平;但今年至今已發生4起墜樓意外,上起發生在5月,富士康發生的17起墜樓意外
中,已造成15人死亡。

在富士康17起意外中,唯2存活下來的員工分別為,1名20歲的男性職工,於2010年5月27日,在富士
康鴻泰職工宿舍區割腕自殺,經龍華人民醫院緊急搶救後,已無生命危險;另一名為未滿19歲的饒姓
女工,於2010年4月6日,從富士康觀瀾工廠C8棟宿舍樓7樓墜樓,目前仍在醫院治療。

我明白人類是需要科技進步,但大家有否想過我們的科技發展得太快?科技發展背後有很多工廠因為
要大量量生產而將工人當作機械人般對待,是為了所謂的高生產量。那些為了生計在某品牌指定生產
商工廠下刻苦工作的員工,把一世青春貢獻給廠商,希望大家了解背後的真相,看清楚工人在什麼的
環境下工作,以下一此文章及影片讓大家清楚了解工人的處境。


相關文章 : 
潜伏富士康28天手记:与机器相伴的青春和命运

相關片段 : 
卧底:我在富士康的日子

蘋果iPad的真相:富士康謊言的背後

西班牙國皇杯成功的背後 (Part 1 and Part 2)


Part-1

Part-2

不織布袋更耗塑料 寓禁於徵應增收費

【明報專訊】首階段膠袋徵費,3000家零售點膠袋用量勁減八成,成效顯著,政府計劃擴大至全港6萬個零售點推行,不過,有生產膠袋業者公布數字,顯示市民雖然少用了普通膠袋,但是不織布袋(一種不環保的所謂環保袋)、塑膠垃圾袋等用量卻顯著增加,他們因此建議政府不要擴大徵費範圍。膠袋業者所提供的數字,基本上反映實,只是演繹很有問題;我們認為,有關數字恰恰說明「寓禁於徵」有效減少了使用膠袋,只要擴大範圍執行得當,有望大幅減少不織布袋;要達此目標,政府應該考慮對使用塑料更多的不織布袋,徵收更多費用,以遏止濫發、減少濫用。


減膠袋用量僅治標



減塑料使用才治本

膠袋徵費由2009年7月實施以來,首階段在超級市場、便利店、健康護理化妝品店共約3000家零售點推行,徵費之後,膠袋用量由過去6.6億個減少至1.5億個,其中超級市場減幅更顯著,政府估計2009年由超市產生的棄置膠袋,多達4.88億個,去年則減少至約8400萬個。過去,膠袋濫用成災,超市是始作俑者,因為任意地給顧客派發膠袋,從數字顯示,超市這個膠袋災難來源,基本上煞住了,這是階段性重大成果,必須珍惜,並因應問題轉變,尋求對策。

日前,香港塑料袋業廠商會公布調查數字,得出棄置膠袋總量雖然大幅減少,但是市民棄置的不織布袋,卻由徵費前988萬個,增至1774個,增幅近八成;商會指出,生產一個不織布袋所需塑料,等於普通膠袋30至50倍,即所棄置的不織布袋相當於生產2.3億個普通膠袋,抵消了超市、便利店等膠袋減幅。另外,商會指出,由於少了普通膠袋,導致塑膠垃圾袋需求增加,徵費前後比較,由11.3億個增至14.3億個,增幅為26.5%。

商會提出的數字,確實顯示膠袋問題有轉移情。普通膠袋與不織布袋、塑膠垃圾袋相互消長關係,可以理解。膠袋徵費之後,不少店舖改派不織布袋給顧客,使不織布袋用量和棄置情大增;另外,本港以高樓大廈為主的居住環境,人們慣於用膠袋包裝垃圾供工人收集,普通膠袋大減之後,市民只有購買膠袋裝垃圾使用。所以,膠袋徵費確實衍生出一些新問題,不過,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實際情已經改善,新階段問題自有解決之法,而非因噎廢食地走回頭路。

關於不織布袋問題,必定先有店舖派發,才有棄置情大增。自從開徵膠袋費之後,許多市民雖然逐漸養成外出購物都帶備環保袋的習慣,但是基於店舖濫發,市民抵不住「誘惑」,不知不覺間家中收存了不少不環保的不織布袋。下一階段不織布袋也要徵費,按普通膠袋的經驗,有理由相信濫發會收斂。

由於生產不織布袋所需塑料,約為普通膠袋的30至50倍,政府應該考慮以使用塑料多寡釐定徵費水平,所以,不織布袋徵費水平,理論上應為普通膠袋的30倍至50倍,藉此不單減用膠袋,還要達到減少使用塑料的目的。政府可以開展較詳細調查,了解不織布袋徵費多少,市民就不會動輒收用,以制訂一個有客觀基礎的徵費水平。

同時,政府應該研究如何確保徵費收效。首階段徵費,店舖代政府收取每個膠袋5角,但是擴大至6萬個零售點之後,由於九成屬於小型店舖,要求他們自行計算收費和上繳,小店舖未必容易應付,政府也要處理更大量行政工作,故政府建議仿效內地和台灣等地,徵費毋須上繳,由店舖保留。這是基於現實考慮的做法,是合理選擇。不過,若店舖為招徠顧客,以徵費優惠回贈顧客,會使徵費名存實亡,政府要有足夠措施,包括加強巡查、突擊檢查、鼓勵市民舉報,加上有罰則打擊作弊等,使政策收效。


善用市民良好意願


打造環保宜居家園


另外,由於少了普通膠袋,導致塑膠垃圾袋增加,這是無可奈何的事,而情涉及本港居住環境和生活習慣,短期內難有根本性改變,長遠而言,政府要在垃圾分類和在源頭減廢方面多做工夫,或是研究精簡大廈垃圾收集流程和方法,或有可能減少用膠袋處理垃圾的情。

「寓禁於徵」固然是膠袋費取得顯著成效的重要因素,不過,市民的配合也不能忽視。市民知道膠袋成災,會使生活環境惡劣,生活質素下降,追尋宜居生活空間和環境,可以說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政府應該利用人類這種「本能」,以恰當政策措施引導,使市民做出有益於整體社會的改變。膠袋費政策下階段目標要減少不織布袋,做到店舖少派、市民少用,則香港離開膠袋成災又會遠一點。

《新特警判官》最新主角做型照


《新特警判官》於2011年12月美國上映,演員包括Karl UrbanOlivia ThirlbyJason CopeWarrick Grier, Joe VazLangley KirkwoodDeobia OpareiFrancis Chouler。電影由Pete Travis執導。

《復仇者 The Avengers》偷拍版預告片

當年《回到未來3》的預告片也放在《回到未來2》的end credits出現!今次導演Joss Whedon都照樣在《美國隊長》end credits出現,如果你等不上香港上映(04-08-2011)的話,可以在此先暏為快。





比較清晰版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AMC7JNSwc0

Flight Of She




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史提芬蘇德堡以香港03年沙士病毒為題的新作《Contagion》預告片




電影資料 :
上映時間 : 20 Oct 2011
imdb : http://www.imdb.com/title/tt1598778/

竊聽風暴:權力精英的傲慢假設

【明報專訊】9年前,一名13歲女孩失蹤遇害後被竊聽電話留言,是為藥引;
168年歷史、全球最暢銷英文報章《世界新聞報》結業,是第一聲炮響。
沒錯,只是第一聲。點燃藥引的人預告﹕More to come。
當輿論集中在鞭撻小報文化與傳媒道德之際,我去請教港大陳婉瑩教授的看法,她提議我不如仔細聽聽點藥引者怎麼說──
「對我而言,這不是個別記者的操守問題。這是關於權力精英階層的故事。關於一個世界上最強大的新聞集團、
一個國家最龐大的警隊、最有權力的政黨,以及傳媒投訴委員會,他們如何結成同謀,令彼此能更便利地苟且偷安。
「關於他們如何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可以逍遙法外、並想當然地以為欺騙世上其餘所有人完全沒問題──
因為我們只是小人物,我們不會知道他們幹了什麼。由始至終最使我氣憤的一點,
就是這些權力精英們的傲慢假設。」
是這一道氣,支持《衛報》偵查記者戴維斯(Nick Davies)度過四年的寂寞,鍥而不捨尋求真相,揭露傳媒史上最醜惡的一場竊聽風暴。

相當有趣的編寫

一九四五年的一天,克力富蘭的孤兒院裏出現了一個神秘的女嬰,沒有人知道她的父母是誰。她孤獨地長大,沒有任何人與她來往。
直到一九六三年的一天,她莫明其妙地愛上了一個流浪漢,情況才變得好起來。可是好景不長,不幸事件一個接一個的發生。首先,當她發現自己懷上了流浪漢的小孩時,流浪漢卻突然失蹤了。其次,她在醫院生小孩時,醫生發現她是雙性人,也就是說她同時具有男女性器官。爲了挽救她的生命,醫院給她做了變性手術,她變成了他。最不幸的是,她剛剛生下的小女孩又被一個神秘的人給綁走了。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從此一蹶不振,最後流落到街頭變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直到一九七八年的一天,他醉熏熏地走進了一個小酒吧,把他一身不幸的遭遇告訴了一個比他年長的酒吧夥計。酒吧夥計很同情他,主動提出幫他找到那個使‘他’懷孕而又失蹤的流浪漢。唯一的條件是他必須參加夥計他們的‘時間旅行特種部隊’。
他們一起進了‘時間飛車’。飛車回到六三年時,夥計把流浪漢放了出去。流浪漢莫明其妙地愛上了一個孤兒院長大的姑娘,并使她懷了孕。夥計又乘‘時間飛車’前行九個多月,到醫院搶走了剛剛出生的小女嬰,并用‘時間飛車’把女嬰帶回到一九四五年,悄悄地把她放在克力富蘭的一個孤兒院裏。然後再把稀裏糊塗的流浪漢向前帶到了一九八五年,并且讓他加入了他們的‘時間旅行特種部隊’。
流浪漢有了正式工作以後,生活走上了正軌。并逐漸地在特種部隊裏混到了相當不錯的地位。有一次,爲了完成一個特殊任務,上級派他飛回一九七零年,化裝成酒吧夥計去拉一個流浪漢加入他們的特種部隊。

《競雄女俠秋瑾 / The Woman Knight Of Mirror Lake》預告片


《競雄女俠秋瑾 / The Woman Knight Of Mirror Lake》
「雙腳再小也沒用,根本走不動。難道女子一生只為找個好歸宿,並無其它前途?」秋瑾 (黃奕飾)愛與男子相比,騎馬射箭、吟詩作對,無一不通;要比男子漢走出更大的步、更遠的路。

年輕時親眼目到八國聯軍的燒殺擄掠,民不聊生,滿目瘡痍,她決心拯救國民脫離水深火熱。思想開放的她,雖然已嫁王廷鈞 (鄭嘉穎飾),但仍心繫救國運動。赴東京留學期間,認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女權倡導者和愛國者,發起解放婦女和愛國的運動。

及後,受徐錫麟 (杜宇航飾)邀請,她秘密加入「光復會」,並策動不同的革命運動。可惜,他們設計的暗殺活動失敗,壯烈犧牲。但其救國精神卻獲得一班正義之士延續,並牽動不少愛國心……



瑾資料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8B%E7%91%BE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 I just didn't do it》一套反映日本司法制度的電影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 I just didn't do it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取材自日本每天都會發生的社會問題。金子徹平(加瀨亮飾演)在一班擠迫的列車上被指非禮一名女學生,事件搞來了警察處理,他被戴上手扣被關進了拘留所;儘管他在警署錄取口供時否認曾非禮女學生,可是警察卻認為徹平是非禮罪名成名。原本只要認罪罸款便了事,可是徹平為了清白,不惜堅持到底否認這宗99.9%被控有罪的非禮罪。
徹平的母親豐子(甕正子飾演)和其大學好友達雄(山本耕史飾演)為此宗案件四處奔波,最後此宗案件為荒川正義(役所廣司飾演)和新人律師須藤莉子(瀨戶朝香飾演)接手。由於莉子同是女性關係,心理上便很排斥金子徹平這位男事主。



電影資料 :

上映時間 : 21-08-2008 (香港)
片長 : 143分鐘
色彩 : 彩色

imdb : http://www.imdb.com/title/tt0794350/

是警方影響我們,示威者沒有。

真相:2011年07月15日立會暑期休會前最後一天的會議,下午4時15分,當時示威者在行人路,一個也沒有走出馬路,警方突然將全條遮打道封閉,目的是等侯會議後官員­乘車離開,令交通全面阻塞接近半小時。但客觀環境假象便是令人誤會是因為示威者交通阻塞,令不知因由的司機引起民憤,若遇上氣憤的言詞,一切負面的失實報導便成了!

這位司機先生是少數能夠清楚看見真相的一人。

只希望大家好好想一想,為何一些事發生了,每天就算有傳媒在場拍下了,市民也不會在部份傳媒上看到的事實全面的真相。



麵包與自由的決選

行動是需要的,行動是為了讓更多人清楚明白社會有著什麼問題。麵​包與自由?只有在抗爭之中才會明瞭。


六四晚,約200人,
就3月6日反財案的政治拘捕113人事件,
集體去北角警署進行「踢保」行動,
途中,又遭警方欄截, 又再拘捕53人。

這53人當中,有不同的人, 他們在想甚麼?






沒有抗爭,那有改變


示威、堵路、踢保只有激進「八十後」的份兒?
五十後的基層工友﹣標叔,也參與示威、堵路、踢保行動,他又如何看這些事情?
或許,對他來說,事情和道理一樣,都很簡單,易明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