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不織布袋更耗塑料 寓禁於徵應增收費

【明報專訊】首階段膠袋徵費,3000家零售點膠袋用量勁減八成,成效顯著,政府計劃擴大至全港6萬個零售點推行,不過,有生產膠袋業者公布數字,顯示市民雖然少用了普通膠袋,但是不織布袋(一種不環保的所謂環保袋)、塑膠垃圾袋等用量卻顯著增加,他們因此建議政府不要擴大徵費範圍。膠袋業者所提供的數字,基本上反映實,只是演繹很有問題;我們認為,有關數字恰恰說明「寓禁於徵」有效減少了使用膠袋,只要擴大範圍執行得當,有望大幅減少不織布袋;要達此目標,政府應該考慮對使用塑料更多的不織布袋,徵收更多費用,以遏止濫發、減少濫用。


減膠袋用量僅治標



減塑料使用才治本

膠袋徵費由2009年7月實施以來,首階段在超級市場、便利店、健康護理化妝品店共約3000家零售點推行,徵費之後,膠袋用量由過去6.6億個減少至1.5億個,其中超級市場減幅更顯著,政府估計2009年由超市產生的棄置膠袋,多達4.88億個,去年則減少至約8400萬個。過去,膠袋濫用成災,超市是始作俑者,因為任意地給顧客派發膠袋,從數字顯示,超市這個膠袋災難來源,基本上煞住了,這是階段性重大成果,必須珍惜,並因應問題轉變,尋求對策。

日前,香港塑料袋業廠商會公布調查數字,得出棄置膠袋總量雖然大幅減少,但是市民棄置的不織布袋,卻由徵費前988萬個,增至1774個,增幅近八成;商會指出,生產一個不織布袋所需塑料,等於普通膠袋30至50倍,即所棄置的不織布袋相當於生產2.3億個普通膠袋,抵消了超市、便利店等膠袋減幅。另外,商會指出,由於少了普通膠袋,導致塑膠垃圾袋需求增加,徵費前後比較,由11.3億個增至14.3億個,增幅為26.5%。

商會提出的數字,確實顯示膠袋問題有轉移情。普通膠袋與不織布袋、塑膠垃圾袋相互消長關係,可以理解。膠袋徵費之後,不少店舖改派不織布袋給顧客,使不織布袋用量和棄置情大增;另外,本港以高樓大廈為主的居住環境,人們慣於用膠袋包裝垃圾供工人收集,普通膠袋大減之後,市民只有購買膠袋裝垃圾使用。所以,膠袋徵費確實衍生出一些新問題,不過,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實際情已經改善,新階段問題自有解決之法,而非因噎廢食地走回頭路。

關於不織布袋問題,必定先有店舖派發,才有棄置情大增。自從開徵膠袋費之後,許多市民雖然逐漸養成外出購物都帶備環保袋的習慣,但是基於店舖濫發,市民抵不住「誘惑」,不知不覺間家中收存了不少不環保的不織布袋。下一階段不織布袋也要徵費,按普通膠袋的經驗,有理由相信濫發會收斂。

由於生產不織布袋所需塑料,約為普通膠袋的30至50倍,政府應該考慮以使用塑料多寡釐定徵費水平,所以,不織布袋徵費水平,理論上應為普通膠袋的30倍至50倍,藉此不單減用膠袋,還要達到減少使用塑料的目的。政府可以開展較詳細調查,了解不織布袋徵費多少,市民就不會動輒收用,以制訂一個有客觀基礎的徵費水平。

同時,政府應該研究如何確保徵費收效。首階段徵費,店舖代政府收取每個膠袋5角,但是擴大至6萬個零售點之後,由於九成屬於小型店舖,要求他們自行計算收費和上繳,小店舖未必容易應付,政府也要處理更大量行政工作,故政府建議仿效內地和台灣等地,徵費毋須上繳,由店舖保留。這是基於現實考慮的做法,是合理選擇。不過,若店舖為招徠顧客,以徵費優惠回贈顧客,會使徵費名存實亡,政府要有足夠措施,包括加強巡查、突擊檢查、鼓勵市民舉報,加上有罰則打擊作弊等,使政策收效。


善用市民良好意願


打造環保宜居家園


另外,由於少了普通膠袋,導致塑膠垃圾袋增加,這是無可奈何的事,而情涉及本港居住環境和生活習慣,短期內難有根本性改變,長遠而言,政府要在垃圾分類和在源頭減廢方面多做工夫,或是研究精簡大廈垃圾收集流程和方法,或有可能減少用膠袋處理垃圾的情。

「寓禁於徵」固然是膠袋費取得顯著成效的重要因素,不過,市民的配合也不能忽視。市民知道膠袋成災,會使生活環境惡劣,生活質素下降,追尋宜居生活空間和環境,可以說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政府應該利用人類這種「本能」,以恰當政策措施引導,使市民做出有益於整體社會的改變。膠袋費政策下階段目標要減少不織布袋,做到店舖少派、市民少用,則香港離開膠袋成災又會遠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